2345小说>青春校园>奔跑的高跟鞋>第一百零四章 番外-余多记2

每每遇上困难,为职业发展迷茫之际,余多都努力回想:自己究竟是怎么走上人力资源道路的?

答案可以用“凑巧”概括。

她没有规划,见恰巧有机会,而手上的工作实在有够无聊,领导似乎还很看中自己,于是就想也不想的上路了。

如果她能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她会考虑财务、供应链之类,至少带点技术的。对,她觉得人力资源缺乏技术,入门门槛低,要做好却极其不易。

世上没有如果。

余多是苦孩子出生,所以她不怕吃苦,这倒是她的优点。

上千号人的工厂,流动率大得惊人。

刚开始,劳务公司求着工厂的人力资源部,希望录用他们推荐的人,可好景不长,很快就变成工厂求着这些劳务公司了。

“我手里有人”是劳务公司翻身的经典陈词。

招聘经理拿着劳务公司的回扣,滋润了五六年,后见风头不对,及时抽身,自己创业去了。

下面的小员工就没这么幸运了,于是,余多开始满中国去找人。

找到一个西北小地方的职业学校,通话中似乎能感觉到对方的淳朴,余多看着人头空缺数字,毅然申请出差。

五个小时的火车,两个小时的汽车,还有一个小时的小毛驴车,等到达的时候,余多已经是灰头土脸。

闻声不如见面,面前的校长很拽,公然问余多:有没有赞助费?

原来联系这校长的人不少,有公司人力资源的人,也有劳务公司,他攒着一把学生做筹码,等着最高的开价。

余多站在一个小山头上给自己经理打电话,断断续续的通话中,她听得最清楚的就是:没有。

好吧,这趟算是白费了。

然后余多学乖了,没有再出过这么远的差。

还是领导办法多,把工人的招聘整体外包出去,让一个劳务公司运作,自己的人负责支持协助对接。

这劳务公肆栀,直接在同行别的厂门口打招聘广告,屡屡被保安驱逐,却愈挫愈勇的架势,战火从厂区门口延伸到宿舍区门口。

余多刚开始认为外包是浪费钱,看到这里,不由暗暗佩服领导的手段:这么出格的事儿,自己人肯定做不出来,只能让第三方出头。这样,公司间人力资源聚会,大家可以继续谈笑风生,探讨着高大上的问题,比如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

当然,凡事都有弊端,这么激烈的人头争夺战,直接引发了各个工厂间的薪酬竞争。很简单,你要挖人,就得出更高的价码。

拉锯了一段时间,各工厂都受不了了,便坐下来进行“和平会谈”,结束了这场角逐。

与此同时,市场人力供给发生了些变化,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这个二线城市;各地职业学校雨后春笋般狂长一波;再加上许多大学生被批评眼高手低,被建议从一线做起。这些,都帮助了这场“和平会谈”的成功。

余多在这个时候换工作了,原因说来简单,她当时工资2478,而新公司给她3500,这笔账面儿上太容易算了。

除了钱,还有一个好处是:她的职责从单一招聘,变成全面的专员,涉及培训、行政、安全领域。对方是一家新建企业,开始的人力资源人手并不准备放那么足,所以职责就并到一起,后期随着发展及需要,才考虑人头增加,及相应的工作细分。

当然,这一点,余多当时并没有深入思考其中价值,她只是想着:反正年轻,多干点虽然累,睡一觉醒来就好了,力气这东西,是可以免费恢复的。

还有一点好处,余多倒是考虑了,就是这公司的地点,她可以回家了,立马想到不用花钱租房了。

这穷孩子实在有些惹人生气,若她当时愿意花钱,可以在那二线城市买房、落户,就算没有家里支持,买个小点的,首付肯定没什么问题,有公积金贷款,大不了还久一点。从后来房价涨幅来看,这简直是天上掉馅儿饼的事儿。

可这糟心孩子那时只想着:不给银行打工,不给房东打工。

不过还好,凡事都有双面性。余多的家乡后来也发展迅速,相对一二线城市,人才竞争又没那么激烈,倒让她的才能亮眼起来。

她在这家单位干了三年多,这三年,是她飞速成长的三年。用她母亲的话说:你看人的眼神儿变了,似乎一下子能看穿内心;好像也变聪明了,不再傻呵呵的,连话都不会说。

余多嘿嘿,心想:这都是有代价的。

最辛苦的时候,一下班到家,往床上一躺,余多就能睡着,母亲喊她吃饭都不醒。

也是在这家公司,余多开始真正接触到人情冷暖。许多职场言论,建议员工把公司当家,洗脑说努力奉献必能换来值得的回报,余多暗暗摇头:公司永远不会是员工的家,雇主跟雇员,只能是合作关系。

工厂里的生产经理,是总部调过来的,挺传奇的一个人物。据说他最初加入公司的时候,只是一个生产操作工,做了一年,升职到了班长;又做了三年,升职到了生产协调员;再做了五年,升职到了车间主任;又做了三年,赶上新厂的机会,便申请成了生产经理。当时他的孩子才出生半年。

背景听起来挺让人佩服,余多却不大喜欢这人,不是个人情绪喜好,而是工作配合中的一些细节,让她觉得这人看人的眼光有问题。

一个计划工程师的岗位,这位生产经理足足面试了二十个人,却没有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四章 番外-余多记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