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年末,中华民国的经济大萧条已经过去了两年,两年的时间内,中华民国已经迅速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建设秩序。
尽管经济数据上看,依旧没有恢复经济大萧条前的巅峰时期,但是此时的经济却是没多少水份的。
建设规模,甚至比经济繁荣的巅峰时期还要庞大。之前的繁荣,很大程度上都是泡沫,而此时却是实打实的。
中华民国经过十五年的城镇化变革后,大部分的人口已经转移到了城镇,变成了工人阶级。
对于普通工人来说,却是感觉此时的生活比经济繁荣时期更好了一些。
尽管此时工人的收入比经济繁荣时期更低一些,而且物价统一,价格要比之前高一些。但是这个时候却没有那么强烈的贫富差距了。
一场经济大萧条,将大部分的民资老板搞成了破产状态,财团尽管垄断了更多的财富,但是财团赚取的利益更多是用来发展的,而不是像那些民资老板一样,赚了钱到处‘花’,在老百姓面前显摆,自然也就造成了强烈的对比,贫富差距很多时候不是看数据,而是看有没有进行对比。
从数据上来说,中华民国的贫富差距比经济繁荣时期还要严重了,因为财团垄断太多的财富。但是从真正的对比上来说,却是比经济繁荣时期好太多了。
老百姓没有了什么对比,加上此时财团加强垄断,也缺乏更多一夜暴富的机会,老百姓自然也就安心工作。
新政实行后,老百姓的工作问题完全解决了。有了工作,买套房子,买辆车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一个星期上五天的班,每天八个小时,这是法定的,加班最少双倍工资,一些重要节假日要加班,甚至要支付三到五倍的工资。每年还可以去外地旅游几次,双休日还可以经常一家人去户外游玩。
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政fu可以替其安排,只是条件不是那么好,很多是军方雇佣,就业地点比较偏僻,但收入都是正常的收入,甚至会比普通工人高上一些。
绝大部分可以劳动的劳动力都有工作,加上过剩的产能得到约束,以及大量的建设活动的产生。让各个产业都开始复苏,中华民国开始从之前追求规模的发展路线,变成了追求质量的发展路线。
财团在经济大萧条期间收割的大量产业,经过两年的优化,已经大致完成了资产重组的进程。
优良产业得到保留,不良资产得到了改造或是搁置、出售。
不过出售的并不是太多,一个产业经营不善,按照后世中国的模式,一个什么集体企业,或者国企倒掉了,基本上就是卖给民资。但在西方国家,国有资产越是经营不善,就越是不能出售。
因为那样是贱卖。
财团此时手上也有大量的不良资产,不过真正出售的却是不多。因为这个时候经济还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这些不良资产出售掉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如今的市场基本已经饱和,不需要那么多的资产建设。再则,如今卖掉这些不良资产也不值钱。等经济繁荣的时候,再高价卖出才是王道,反正财团有本钱,不怕这些不良资产积压。
最郁闷的当然是那些铁路公司的老板,因为新政将铁路国有化,按照之前的行情,中央政fu用非常低廉的价格,就将全国的铁路国有化了。
国有化之后的铁路,在管理方面,还是不错的。确实是一改之前数百个铁路公司共存时的‘混’‘乱’局面,让运输方面便利了不少。当然,没有国有化之前,大量的铁路公司当中,有不少服务质量是很好的。国有化之后,大局上是便利了,但是在局部上,很多线路却不如之前便利了。
毕竟是国家经营,市场商业化确实不如民资。但是大局上的运输来说,一批货物要从南方运到北方,可能要经过好几个铁路路线,过去必须联系好几个铁路公司,但是现在却是方便了,直接就可以运到目的地。
但是过去一些铁路公司会给一些折扣,还会给予其他一些服务,这些东西现在让民资很难享受到了。
运费折扣上,此时只有财团的货物才能享有。
特别是财团的大宗货物,如谷物、矿石、煤炭、石油、木材,这些是必然有运费折扣的,运输成本非常低廉。
自然的,国有铁路出现了亏损。
不过这样的亏损,却是可以接受的。这些亏损,实际上就是财团将运费成本,转嫁在国家财政税收当中。同时,财团利用运输成本的优势,压缩民资商品的市场,从而获得垄断地位。
那些民资老板,自然是骂娘不已。
但是普通老百姓却是和他们不是一条心,老百姓却是感觉日子比之前还好过了,自然不会管那些民资老板的死活。
这次新政,实际上就是劫富济贫,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自然不会给那些民资老板说话。
中华民国的经济格局,基本上也已经确定下来了。
日后能够暴富的机会,除了买彩票赌博之类的渠道,也就是那些真正有本事,通过做技术、创意的商人可以一夜暴富。
那些投机取巧的商人,能暴富的机会还是有的,但是相比之前的时代已经变得很少了。普通老百姓,可以更安心的工作,而不是因为当前的收入无法满足基本需求而想着去赚大钱。
在大部分的劳动力都能安心生产、建设的环境下,国家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恐怖的。
在不断的优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