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玄幻奇幻>宋翔>三十四整编禁军

李显忠回到建康之后,和杨沂中办理了交接的事宜,然后正式在殿前司上任。而这时赵忱也下旨,开始正式对三衙禁军的编制进行改制。

杨炎所上提出的兵制改革计划以经提交给枢密使院审议。两位枢密使韩彦直和刘珙都仔细看过,认为杨炎提出的有关于三衙禁军的编制改制, 和大宋目前兵力配制分布的各项主张大体上都是非常合理,只是在局部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由其足对杨炎将大宋目前边防设立十支御前驻军和五大防区的规化,两人都非常赞同,不过在五大防区的御前兵马都总管的设制上,韩彦直认为不应长设。在目前宋金两国基本无战事的情况下,离建康府较近的两淮、湖北地区均可以不设,或是不全设,等到金军有意南侵,或是大宋将行北伐的时候,再行设制。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

而刘珙又建议,将三衙禁军的职务名称,改为主管殿前司公事,主管待卫马军司公事和主管待卫步军司公事。而以前的殿前司都指挥使,待卫马军司都指挥使和待卫步军司都指挥使的名称则受于五大防区的御前兵马都总管兼任。这样一来,五大防区的御前兵马都总管无论是在形势和名义上,就都不属于地方驻军,而是算作正式的三衙禁军编制派驻,一但有战事发生,就出任地方驻守参战,无战事发生或者战事结束,就可以转任其他地方,或是回到建康三衙禁军中任职,也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同时,枢密院也正式为各军军职核定了品级。御前兵马都总管为正三品,等同于安抚使戓招抚使,御前驻军都统制为正四品,普通都统制和兵马都总管为正五品,统制为正六品,统领为从六品,正将为正七品,副将为从七品,准备将为正八品。

以前大宋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经常釆用“更戍法”,即不断将过防军队更换防守地区,使主将不能常兵。这样的做法固然可以有效地防止了武将的割据和叛变,但因为士军来回调动太频繁,不仅在来回的道路上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也造成了边防的军队不稳定。因此也极大的损伤了宋军的战斗力。

而现在边防实行十支御前驻军改制之后,可以将边防的基本兵力和守将稳定下来,而只调换防五大防区的主将,不仅同样能够控制武将拥兵自重,又避免了许多的麻烦。而且以前军职都沒有品级,可大可小,才出现同样为御前驻军,兵力却相差数倍的奇怪现像。因此制定了统一的品级标淮,也有利于军队的晋升划定。因此这些议建也都得到了中书省的通过。

赵忱又将这些意见与杨炎商议。杨炎也认为非常合理,可以完全照办。因此在李显忠正式接手殿前司之后,赵忱也立刻下旨,任命李显忠为主管殿前司公事,改命陈敏为主管待卫马军司公事,戚方为主管待卫步军司公事。并由杨炎出任殿前司都指挥使。而在建康闲居的曹勋和高震也分别被任命为待卫马军司都指挥使和待卫步军司都指挥使。

就在这时,传来了金军在边境增兵的消息。原来金军北还之后,因为国力疲惫,供应不了大量的边厉驻军,而且大宋同样也无力再战,因此全部边防驻军削减到只有十三万。不过一年之后,两方的国力都有所恢复,边防驻军自然也逐步增加,以达到边防真正的需要。

虽然金国在边境曾兵,并不一定就是有意要南侵,但大宋也不能不防。因此赵忱立刻下旨,命杨炎、李显忠、陈敏、戚方等人立刻着手开始付责重新整编三衙禁军的各项事宜。

在军队的编制上,南渡以后,大宋是实行将级编制,即一将为三千人。二将或三将组成一军,军的首领为统制,副职为统领。但杨炎认为这样的编制,使兵力组成太过单一。因此建议改为正将、副将两种编制,正将编制为两千人,副将为编制一千人。

俱体编制组成,为每十人一伍,设伍长一人;每十伍为一队,设队长一名,每五队为一营,营首领为准备将。两营为一个副将编制,四营为一个正将编制。每一军的人数为五千至八千人,按若干正、副将编制组成,设统制一名。其中一军人数在六千以下,设一名统领,人数在六千人以上,设两名统领。

这样层层管理,命令可以逐层下达,也有利于指挥。而且在战时,统制阵亡,由第一统领暂时接任指挥,统领也阵亡,则由第一正将接任指挥,然后依次类推,可以保证在战场上作战时将令可以层层下达,各自指挥。

按照重新整编之后的兵力布置,殿前司的总兵力为九万六千人,分为前、后、左、右、中、选锋、催锋、胜捷、骁捷、游奕、踏白、捧日、拱圣十二军,每军八千人。其中捧日、拱圣两军是驻扎在建康城內,责任维护城市的沾安和皇宫安全。

马军司的兵力总数为三万,为全骑兵编制,分为骁骑、忠锐、威边、飞骑、威远、克戎六军,其中骁骑军为七千人,前身就是选锋军,包括五千轻骑和两千俱甲骑兵。忠锐、威边、飞骑军匀为六千,都员轻骑兵。威远军三千,是全俱甲骑兵。克戎军两千人,即是象军,目前有战象四百八十多头。

步军司的总兵力为五万人,分为前、后、左、右、中、雄武、效顺、常宁、劲勇九军,其中,前、后、左、右、中军为六千人,雄武、效顺、常宁、劲勇军为五千人。

并且在禁军中另设两万五


状态提示:三十四整编禁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