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猎击三国>第三百八十章 【霸王殒落】

(感谢大盟,默默而坚定的支持!谢谢赵无恤2014、ufgw、圣战小猪、脱去困惑、堕落之篮球、莫风月、老房子1、冰河ぷ)

~~~~~~~~~~~~~~~~~~~~~~~~~~~~~~~~~~~~~~~~~~~~~~~~~~~~~~~~~

建安五年八月十八,钱塘大潮涌起之时,长江出海口一座无名岛屿海面上,出现无数船只。岛上居民惊恐地发现,这些船只并不是寻常渔舟,而是高达数丈的楼船、槛舸、艨艟、斗舰。舱门一开,无数甲士涌出,跳上小舟,驶上滩涂,封锁全岛。

这座岛上,有一支江东守军,约百余人,但在成千上万不明身份的突袭者面前,不堪一击,尽皆俯首。

随后,所有渔舟被征用,江东水军的船只被利用,加上突袭者携带的百余条小舟。数百条看似寻常的渔舟,载着千余精锐士卒,顺着黎明前的大潮,漂向彼岸,即后世的吴淞口一带。

由此登陆,便是孙吴势力的娄县,娄县正西五十里外,就是江东军的老巢,吴郡郡治吴县。

八月十九,辰时初,无名岛江东水军船只最先登岸。

江东军在海岸上也设有两个岗哨,但守卒的职责是“监视海上是否有大型楼船或运输船出现”,所以对于一眼就能辨认出是本地船只的三三两两的渔舟,并未放在心上。而对于自家船只,就更不用说了。

当十余龙狼锐卒冲进岗楼时,几个睡眼惺忪的守卒,还埋怨对方为何来这么早。结果不用说,自然是怀具了。

辰时三刻,对来自海上突袭准备不足的娄县守军,被已投敌的无名岛水卒诈开城门。随后锐卒突入,大军四起,前后不到二刻,几乎没有明显抵抗,娄县易主。

半个时辰后,城楼上的孙吴旗帜被扯下,换上了大汉赤龙旗与白狼绿瞳旗。

龙狼海军,抢滩登陆成功。

这支军队,正是行征南将军、水军大都督太史慈与右督管亥、督将管承所率领的龙狼徐林军及渤海军。

在七月二十三接到大将军令的太史慈,仅仅用了三天,就完成军队集结。旋即挥师南下,执行抢滩登陆,直捣腹心的计划。

经过近两个月的适应性训练,来自青州的徐林军与来自辽东湾的渤海军,都逐渐适应了淮北的水土。淮北与江东,不过一水之隔,适应了淮北水土,江东也就问题不大了。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徐林军与渤海军当然不仅仅是“适应”,更多的,是训练。训练什么?抢滩登陆。

说来也是巧,无名岛与吴淞口一带地形,正对应郁州山岛与朐县地形。以此地假想为彼地,进行模拟登陆,便是近两月来徐林军与渤海军的训练内容。

徐林军与渤海军正好是龙狼诸军中默契与配合最好的两支军队,两军常年来往频繁,渤海军近半士卒都来自青州,甚至在东莱的牟平还有一个分基地。而郁州山岛的两千水军,原本就是青州黄巾余部,与管亥、管承的部下颇有渊源,很快就打成一片。

三支分属不同的军队联合作战,最重要的就是配合。配合得好,平添助力;配合不好,互扯后腿。好在的是,这三支军队的属性都相当合拍,所以训练过程也颇为顺利,成效斐然。

除了训练效果令太史慈比较满意外,主公屡屡交待,一直让他悬着心的疫疾问题,也有惊无险度过。在训练其间,曾有百余人有过明显的水土不服,上吐下泻的情况。采取紧急隔离、焚毁病患使用物品,病区洒生石灰、饮用烧开的清洁水源,加上有张仲景配给药物治疗,幸而未出现大面积染疫情况。

见此情形,太史慈也暗暗抹一把冷汗,幸好现在不是两军交战之时,否则敌军趁机发动攻击,军心不稳之下,少不得要吃大亏。

七月二十三,训练有成,度过最艰难时刻的龙狼徐林军与渤海军(含郁州山军),接到大将军与行征南将军同时下达的命令,出击,目标,江东军大本营,吴县。

从今天的连云港到上海约为四百海里,也就一千五六百里,以渤海军的船速,最迟八月中就可抵达,抢占无名岛。但当大军进至广陵的盐渎县时,太史慈接到由广陵太守陈登传来的急讯。

急讯是大将军传来的鹰书,要求军队暂缓进军,再等一等。

等什么?太史慈困惑不解,但还是严格遵令行事,在盐渎抛锚。直到数日之后,陈登来访,相互攀谈时,才从陈登那里得到最有可能的答案:等孙策死讯传到吴郡,江东大乱,抢滩登陆行动,将事半功倍。

又过数日,终于得到继续进军的命令,于是大军补充饮水食物,放舟南下。

两个月的艰苦训练,加上江东军懈怠,整个行动非常顺利。

八月二十,太史慈亲自率前锋军前往吴县打探。结果,看到的是吴县城头、城郭、亭邑,家家举幡,愁云惨淡。直到这时,他才知道为何行动如此顺利,为何在拿下娄县一整天之后,未见江东军有所反应。

原因很简单——江东之主,孙策,死了。

……

铜漏倒流,时间倒转一个月前,七月二十,夜。

在向马悍单挑失败后第三天,孙策第一次将面纱解开,察看自己伤后的面容。

少年孙权亲自用剪子为兄长剪开结头,然后一层层解开,双手边绕圈边道:“医工说了,伤势不重,以兄长的体魄,只要好生休养,百日勿动,待伤口结痂,又可以生龙活虎了。”

孙策闷闷道:“军心如何?”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章 【霸王殒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