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大唐马王爷>第1095章 漫漫长夜
他居位弄事,前隋也不会这么快亡掉。”

“你读过后汉书,后汉尚书令的权力几出皇帝之右,当时的三公、列卿车马行于道路,遇到尚书令车驾均须回车避让,不得卫士传呼不敢过去。尚书令权重如此,朝政又岂能不出大事!”

太子道,“隋代尚书令统领六部事务,权兼议政、执政双重角色,在三省宰相中地位独尊,被称为‘真宰相’,而如此重职,也真是不能轻易予人。”

高祖起兵攻占长安,扶立隋帝杨侑时,曾自任尚书令。

次年,高祖被晋为唐王,又以长子建成出任尚书令。

立国后,建成被册立为皇太子,便由秦王继任尚书令。

这样,父子三人相继垄断了尚书令职位,始终不肯将此职授于异姓大臣。

这种做法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唐初尚书令的地位得到了强化。其实,这是一种假象,皇族亲任尚书令的背后,隐含着削夺尚书省权力的意图。

太子李治联系此后尚书令虚置多年的事实,不难明白这中间的奥妙。

而表面上所说的,因避讳皇帝曾亲任其职、而不委任尚书令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自古子避父讳、臣避君讳。

高祖既已做过尚书令,贞观皇帝身为儿子就该依礼避让、不再出任。事实上皇帝在秦王时便继任了父亲曾担任过的尚书令,岂不有悖礼制?

贞观朝,几乎是在尚书令被虚废的同时,左右仆射也失去了昔日想当然的宰相资格,仆射必须加衔、方可行使宰相职权。

比如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之衔,这样才算作是宰相了。

皇帝道,“尚书省在三省之中独领风骚,不可不抑!因而自高祖以来,一向是将枢密事宜悉委于中书省,而八座之官仅仅是按着议定的章程、去执行而已。”

八座之官,指的是尚书省左、右仆射,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尚书。

“正如父皇所言,我们一直在抑制尚书令之权,又许久不设此职了。那么高峻的出任,是否意味着父皇已彻底看准了此人呢?”

贞观皇帝又饮了一杯酒,寻思着这句话该怎么说。

向来是君强则须宰相弱,而君弱则须宰相强,两者都强则势成水火,都弱则万事不举、朝纲不振。

太子仁孝有余、而决断不足,这才是他立意要重新委任尚书令的原因。

但皇帝怎么能当着太子的面说出来呢?

“嗯,朕几乎已经看好了!此人每次行事,都甚合朕意……朕相信,一个人要刻意地去装,不可能事事装的好,但高峻自出道以来的所行,事无大小,朕至今竟然都是满意的!”

他没有说的是,趁着自己身体尚健,对尚书令高峻的考察自然可以接着进行下去。

大事须及早,这也是他急着委任尚书令、而退身至翠微宫的原因。

如果不幸、在接下来高峻被他发现品行不端,那么,哪怕是坐镇在翠微宫中一年、两年都不问朝政,皇帝相信也没有谁、能够有本事翻出他的手掌心。

万一自己看错了人,总有时间来纠正。

万幸自己没有看错人,不是也更有充裕的时间、让年轻的尚书令进一步成熟起来?并且让太子成就古往今来、君臣同心同德的一段佳话。

那么,盛世有凭!

太子说,“那儿臣便按着父皇先前所说,与尚书令绝不相疑。”

皇帝道,“至少你直到眼下,也仍该这么做!”

父子两个已许久不曾这样推心置腹地长谈过了,而且今晚皇帝的酒量相当的不错,他自己已喝进去了两坛。

“尚书令前日刚刚做了一件事,你可知是什么?”

李治不知皇帝说的是哪一件,高峻这些日子做的事情可真多了去了。他摇头,期待皇帝别卖关子、直接说下去。

皇帝平静地说道,“他将自己的七夫人休掉了。”

“哦?!”李治果然不知,“是以的什么理由?他的七夫人儿臣是知道、也见过的,很娇俏的一个人,也很是伶俐,而且与尚书令的九夫人正是亲姐妹,什么原因呢?”

“呵呵,东阳来过翠微宫,向朕说,尚书令的这位七夫人参与了东市斗犬、还无偿圈占了子午谷山南的一百七十亩地!”

李治一时没有说话,这种事在大臣家眷之中都有,高峻是不是对自己的如夫人太狠了?

不过,尚书令这么做总是好事,父皇所讲的“开六部之风”,也真有了着脚之处了。

还有一个令他暗自舒了口气的、不能与皇帝明说的原因,就是武媚娘没有按着“出放诏”出宫的事情。

直到现在,李治也不能确定,那次下雨时皇帝口谕、令武媚娘可以宿在太子别宫的用意,到底是指的雨日那一时、还是长期有效。

他总是觉得,皇帝那次的雨中口旨,是雨天的情势所然、是短期的。

可他又不敢打听、也不愿相信,而且他同这位女子的关系已不可逆转了。

而促成武媚娘留下来的,恰恰是高峻的这位七夫人背着尚书令做的!

现在七夫人已经离开长安了,那知情的人就几乎没有了。

除了那个“武婿娘”。

四名偷偷远赴夏州的、不中用的太子东宫内侍,几乎就坏了太子的大事,他们四个人连一个劈柴的宫人都摁不住,还真不如不去了。

不知不觉间,漫漫长夜即将过去。

皇帝兴致


状态提示:第1095章 漫漫长夜--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