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宋时归>第一百一十四章 秋潮暗生(二)

萧言一声轻轻动问,每一个字都很关键。

西军早就成为一个牢不可破,最大目标还是为了自身存续发展的准藩镇团体。这已经是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不然朝中也不会用这么多心力来防备西军。

西军要维持下去,西军的将门团体要长保富贵下去。原来的根基是西夏猖獗,朝廷再怎么样也不能触碰西军利益。现在这个根本没有了,西军就要别寻他途。

西军被调出来远征三年有奇,江南燕地,狠狠厮杀了两场,元气大伤。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到自家故地,将养元气。将已经被朝廷童贯等人搓揉得七零八落的西军再粘合起来。按照正常的发展途径,西军本来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在真实历史上,西军在不光彩的伐燕战事之后,只有一部得返陕西,还有相当多的军马留在或者河东或者河北。被朝廷分割之后,西军军心士气大跌,每一部都没有足够力量了。女真南下之后,河东河北留守的西军,除了王禀尚在太原苦守了一番之后,其他的都望风即溃。才回到陕西还没舔伤口完毕的那一部西军被种师中领出来勤王,结果在援太原的时候全军覆没。

可是现在,局面却不同了。朝中诸公,盯着的就是萧言和那支神武常胜军了。毕竟一则离得最近,二则萧言也实在不能让人放心,三则神武常胜军威名一时间都盖过西军了。朝中诸公,当然先要将这出头椽子先敲打下去。

所以才有了神武常胜军镇河东,环庆军镇河北,西军几乎全部还镇陕西的风声传出来。西军上下,无不松了一口大气,直呼徼天之幸。究其所以,还不是因为萧言横空出世,一下成为了吸引朝中诸公全部忌惮和仇恨的存在

为西军将来计,怎么样也要维持住萧言这个很能拉仇恨的存在,西军才有足够时间舔伤口,将养元气。直到可以长保西军将门地位,维持他们在陕西诸路这种有着特权的存在方式。西军将门团体,当然还谈不上有什么藩镇割据之心,但是对维护团体利益,除了造反之外,的确是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西军虽然基本可以确定主力大部回镇陕西了,可是他们也知道,一旦北面有事,朝廷还是要拉西军出来。此番回到陕西,没有五七年是将养不回来这个元气的,要知道出师时候十五万以上的西军健儿,能回乡的不过就剩下一半军心士气,都低落到了极点,再轻易拉出来,连伐燕时候的战力水准都维持不了,而北面新崛起的那女真鞑子,据说战力还远在辽人之上

朝中诸公为私心计,环庆军和神武常胜军都摆放在不合适的位置。让七零八落的环庆军担起了燕地乃至河北的防守重责。纵然王禀与马扩等都是良将,但是区区六七千人的环庆军为骨干再设立起来的河北军镇,相当时间内,都是实力异常薄弱。环庆军要是垮了,西军还得来救驾,西军上下所想,就是能在陕西呆得尽可能的长,少来北面淌这个混水。

而这关键所在,就是要增强萧言实力,让萧言和神武常胜军,足以为朝廷北面屏藩。让西军再不至于从陕西轻动出来。而且萧言的存在,也替西军分薄了多少压力。萧言顶在前面位置越稳,西军躲在他身后日子就过得越安稳。

老种病倒,他年岁高大,这次不见得就能挺过去了。少了老种,西军更需要缓冲的时间。老种在病中,为西军将来计,这才遣来杨可世,和萧言密密商议。其实要商议的事情也不是很多,就是萧言和神武常胜军要立稳脚跟,需要西军提供什么支持,除了那些大逆不道之外的,要什么支持,西军都会給…。

朝廷在处心积虑,在防范这些大宋的能战之军,那些能领军作战的武臣,那些深得军心如萧言之辈。而这些军马,这些武臣,乃至萧言,如何又不能拿出手段,应对这个朝廷?

~~~~~~~~~~~~~~~~~~~~~~~~~~~~~~~~~~~~~~~~~~~~~~~~~~~~

萧言这一声动问,杨可世已然明白,虽然自己突然而来,但是眼前这位气度显得越发沉静,眼光显得越发锐利的萧言萧显谟,已经将他来意琢磨得清清楚楚

当下杨可世也只能苦笑一声,敞开心胸,有什么说什么,再不藏着掖着了:“老种相公此次病势来得凶险,先前还能勉力支撑,现在就是视事也显得为难了…………此次西军远征三年有奇,老种相公殚精竭虑支撑西军上下所有一切,差不多已经是油尽灯枯了…………某此次前来,全是老种相公的意思。某不过就是将老种相公的话,和萧显谟源源本本说一遍就是…………

…………老种相公言及,他也未曾料到,显谟居然以理财手段自达于官家面前,已经在汴梁立足。将来如何,以显谟手段,正不可限量。也正因为显谟,才有神武常胜军镇河东,环庆军镇河北燕地的变化发生,西军也终能回镇陕西诸路。

神武常胜军镇河东,以韩岳二人忠勇善战,显谟在朝支撑,河东侧翼,将来但有战事,当无深虑。然则环庆军出镇河北燕地,却是大有可虑环庆军残余之士,不过六七千之数,又是叠经丧败,以此为骨干,未来数年,哪怕王禀马扩再有手段,也难支撑如此要害之地的防务。女真数年内不南下则已,一旦南下,则燕地河北,女真铁骑几可一冲而过到时候朝廷必然要调西军再出勤王,以西军眼下局面,五年之内,是难以恢复元气的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四章 秋潮暗生(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