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恐怖悬疑>中国灵异事件备忘录>第九十七章 书迷讲故事(11)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和倾城聊天的呢,自从我发现她喜欢汉服和各种古装后觉得这姑娘挺另类,另外她也同样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灵异故事,于是便聊了起来。

好吧,这么说或许有些苍白无力,我重新说,自从我发现她长得挺漂亮之后,才喜欢跟她聊天的,但之前讲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附加条件,这样真实点了吧。

天津是做神奇的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至今那里的人还喜欢称这里做天津卫。算不上历史悠久,却也是年数不短了,天津乃是因为当年朱棣发兵靖难的时候登陆的港口,故此才取了这个名字,天便是天子,津则是渡口。

到后来天津便有了三个卫所,也是就明朝的卫所制度下的产物,先是有了天津卫后来才有了左卫和右卫。靠山吃山靠兵吃兵,三个卫所几千人家眷老少吃喝拉撒的也算个买卖,这里便慢慢形成了城池。坑丸节号。

到了明朝末年,这里已经成了重要的港口城市,港口城市因为贸易频繁故此较为发达,这点很少有人有异议,而且天津则是水旱码头,更加繁荣在近三百年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到了清朝中期,这里便开始有大量外籍人士居住了,再后来国家动荡,这座码头城市几经易主,成为了北方较为著名的殖民城市。很多历史上的名流和大亨都在这里避难过,或者暂且蛰伏当个寓公,以待图谋天下。

特殊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这个城市的鱼龙混杂,在这座城市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三样东西,狗不理包子,曲艺和混混。

在这里的曲艺包罗万象,从打鼓到唱戏再到相声双簧快板评书,应有尽有算得上是曲山艺海。与这座城市的码头文艺场所能并驾齐驱、不相上下的北方地点,还有北京天桥和济南大观园。想要扬名立万,先走着三个场子,闯出名堂来才能全国演出,否则别说南方观众不认,就是北方观众也有叫倒好的。

至于混混,这座城市却是独具特色的,他们没有东北流氓那样活土匪般的匪气和蛮气,也没有其他北方地区的无赖那么冲,更不似南方地痞那么油嘴滑舌,动口不动手或者与人死拼不死不休这么上下两个极端。

在这里有一种特殊的人群叫做混混,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混混不容易,靠的不是匹夫之勇,却同样也得必备残酷的耍勇斗狠。手入油锅,嘴上钉钉,剁手指,挖眼珠,在身上刻字儿,无所不用其极。混混先做你不敢了那就算输了,就要退出这个地盘或者给钱。靠什么度日呢,仓水局,这个说起来就太长了,无非就是去讹钱要保护费。

这些混混宛如狗皮膏药一般,黏上就甩不掉了,大混混看着就和文化人一样,都是文绉绉,就是小混混也都很讲道理。为了争利耍混耍无赖怎么都行,但一旦涉及情意问题和道义问题,就变得极其讲究和信守承诺,若有不遵者人人得而诛之。

闲话不多少,总之就是这么一座城市。

粗略说完天津的人文,我们下面就说说在天津比较著名的灵异事件,水猴子。这个天津老一辈都知道,谁都能说出几个典故来,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闹得十分凶,现在还好些了。

天津有许多河,基本没有正南正北的道,大多是沿河修建,所以去天津问路得到的回答不是往北走往南走往西去向东来,而是左拐右拐神马的。

有水的地方就滋生了水猴子的存在,同样也有一些其他水鬼事件发生。天津出现过多次水漂事件,成批的死人在海河上飘着,着实可怕,但这都是一些历史事件,本书不做过多评论。

“倾城”下面的故事就是讲的就是天津传统意义上的水猴子,这水猴子到底是啥东西呢,目前不好解释,总体来说就是水鬼,当然也有人说是水獭,我觉得这样解释有些生硬。

在天津的水猴子大多像是个猴子或者小孩儿的样子,所以格外形象的被称作水猴子。问问老天津人,不少人都知道这样或者那样的传说,尤其是住在海河岸边的人。传说中水猴子不会直接害人,会把在水里的人拖下水淹死,然后吸食尸体,但倾城的故事显然不是这样的。

倾城系列故事三:水猴子

天津的水猴子鬼哥应该听说过吧,这事儿也是个真人真事儿,当年不少人都知道,现在打听打听估计也有了解的。这事儿并不恐怖,但你说过你要收集灵异怪异的事件,这绝对算得上一号。

事情发生在西北角大丰路那里,那条河也叫海河还是子牙河我忘了,反正我是个路痴。爷爷奶奶家以前就住在那里,话说这故事就是解放初期了,那一年也不知道怎么了,水猴子传说闹得挺凶的,有人说人都没饭吃了,水猴子自然更是饿得紧。

事情最初是一个住在附近的女老师开始的,那天她在下了班后觉得天气燥热无比,这小孩儿可以tuō_guāng了去河里热闹降温,作为一个成年人尤其是个女人,女老师自然不能这样纳凉。

她坐到了河边,脱了鞋子把脚放进去,瞬间感觉清凉无比。还没舒服够呢,就觉得一双毛茸茸的手抓住了自己的脚踝,女老师毕竟是河边长大的孩子,虽然没见过,但是却也听说过无数关于水猴子的传说,当即往上挪了挪,但那双手不大,可力气不小,女老师半个身子在岸上,硬是没拉动。

这下女老师有些害怕了,只感觉那东西往下拖自己,两人就较起了劲来。过了半晌,女


状态提示:第九十七章 书迷讲故事(1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