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芳华绝代之当年情>第二十回 睹芳容
知道去了哪里。二人来不及注意云正庭,因为舞台上的表演还在继续。

怨词唱罢,两位敲鼓之女挪动碎步站在东北角,而吹箫唱词之女则立在西南角。大家知道,马上还会有更精彩的演出。果然,琵琶声起,干脆利落,唢呐震天,高亢雄浑。一阵过后,但见两位蒙面白衣女子婷婷上来舞台,一人手持琵琶,快速拨动。一人吹着唢呐,仰天缓行。鼓声,萧声,二胡声,声声响应,好不热闹。

突然,所有声乐都停了下来,众人举目望去,从舞台后缓缓走出一人,个子高而粗壮,脚步矫健,显然是一男子,却依旧蒙着面纱。男子右手提着三弦琴,左手拨弄琴弦,缓缓走到舞台中央。突然,所有音乐变柔,三弦琴音将所有其他乐器音都压了下去。男子跟着唱了起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男子唱得康概激昂,荡气回肠,给人另一个种意境,完全从刚才的幽怨之情中走出来,看见另一个全新的景象。而这一个景象,就是岳阳楼。将岳阳楼的雄伟、震铄古今表现得淋漓尽致。燕芳听到最后,不禁喃喃道:“原来出自这首词。”她所说的,自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她在九江杀黄兴龙时见其折扇上有这句诗,在岳阳楼前又见到,如今再听见,才知道其出处。

唱完,男子站在舞台前方,解开面纱,但见其相貌平平,笑着的表情就像在逗乐大家一般。现场很多人立即高呼:“四少爷!四少爷!”原来,他就是曾家庄四少爷曾国。郭荣也没有想到,曾家庄的少爷还能唱出绝世的“岳阳楼记”。

曾国唱完,三弦琴声乐不停,却徐徐变小,终于淹没在叫喊声中。大家回过神来,却发现他已来到台前,“呼”一声,甩出一卷白布。立即,琵琶音阵阵,铿锵有力,从舞台后面翻着筋斗出来两个男子。一阵翻腾,眨眼已到曾国身旁。二人拿起曾国手中的白布,一人一边往两边展开。顿时,白布将半个舞台遮掩起来。

突然,音乐响起,急如滚珠落地般的清脆快节奏。接着,转入悠长轻柔的调子。郭荣听到此,已然陶醉在其中,心中道:谁人弹的古筝如此美妙!眨眼间,曲调又转为急行军般躁动不安。突然,曲调终止,全场静悄悄连掉根针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见。都在静的令大家屏住呼吸心都快要跳出来的时候,“咚咚咚”声突然响起,不绝于耳。众人终于长长吐出闷在胸中的那一口气,却听曲调婉转,似永远抽不完的丝弦一般绵柔无尽。不一会儿,音乐声越来越小,最后所有人侧耳倾听都无法听到,无不把心又提了起来,期待什么时候音乐又会突然响起。

突然,白布垂掉在舞台上,一个苗条身影坐在已经摆放好的椅子上。椅子前有一张小方桌,女子手中捧着的古筝刚好放在小方桌上。众人声声惊呼:“哇!仙女!”郭荣但见台上的女子一袭白衣衫,肌肤宛如白玉,明眸皓目,低首蹙眉,一副若呆若痴的神情,浅红小嘴浅唱,却听不见唱的什么。纤纤玉指拨动琴弦,曲子又回来了。郭荣的心都快蹦了出来:她是谁?

音乐再响起,郭荣突然明白,原来“仙女”弹奏的正是“梅花三弄”。他最是清楚不过,因为梅花三弄本为笛曲,他自然吹奏过。但眼前人却以古筝弹奏出来,铿锵别韵,感觉竟比自己的无忧笛吹奏出来的曲调更为动听。再配以白衣玉腕,艳如仙子,郭荣已经忘却自己身在人间。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静静的听着。

轻柔的古筝乐渐渐消停,虽然玉指尚划过琴弦,却已听不到弦音。这时,但见“仙子”红唇微动,唱到:“梅花一弄恰待放,点点玉立傲雪霜。北风吹落无情雨,犹俏犹珑犹仿徨。万般寂静轻飘絮,千言不语意满仓。叹高处,且凭栏,独醉撒欢又何妨?梅花二弄情正浓,婷婷红妆迎晓彤。展眉露颜诉衷情,翩翩飞飞砌芳容。繁华尽欢懒追忆,无悔潇潇数落红。踏雪痕,觅倩踪,晚来侠客去匆匆。梅花三弄心迷茫,星星犹自梳残妆。碎红已随流水去,忘却前尘逐风浪。愿君折枝且惜取,怜我韶华付沧桑。东风里,吐翠瑕,我自飘零君莫忘。”

郭荣听仙子唱起“梅花三弄”,声音娇脆,深入心脾,温柔惹人怜,句句似乎在心中唱响,魂魄早已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待醒来时,才发现音乐已消,词音已停,舞台上空无一人。正惊讶之际,突然掌声雷动,全场人无不尖


状态提示:第二十回 睹芳容--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