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月末总要唠叨几句,尤其这一个月末显得意义重大,第一是2014年最后一天,第二也是本月最后一天,双倍月票在2014年最后的一天,这么多个最后一天,加在一起,是不是值得说两句呢?
~呵呵~
按照惯例,还是先来说问题。
第一个问题朱棣的生母
最近因写了朱棣的生母问题,对硕妃稍稍查了一下,谁知查了半天,无论是正史,野史,还是各种传说,对于这个女人的记载少得可怜,甚至她的生平都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除了在主管礼仪的机构太常寺的《南京太常寺志》有几句只言片语的记载,就在后来的《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有所提起。
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古代神位的摆放是严格按照身份来的,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学问家,后投降清朝)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也因此证实了朱棣修建大报恩寺的真实目的就是纪念生母。纵是如此,这个女人的记录实在很少,她的生育记录和生平,以及相貌,年纪、生活资料尽数被毁,以至于我们现在能见到看到的只是这个封号而已,却找不到后任何关于她记录的文字,倒是她的死亡,在名间披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这里一一说一下。
传说一,明tai祖怀疑其不贞,与马皇后一起将其以“铁裙”之刑折磨而死;传说二,碽妃因为恃宠而骄,想要以明成祖取代太子,被明tai祖知道后下令处死;传说三,碽妃生下明成祖,马皇后非常喜爱,就构陷处死了碽妃,将明成祖认做自己的儿子。传说四,明tai祖临死前,下旨让碽妃陪葬。
不管怎么说,碽妃都逃脱不了“非正常死亡”的宿命。按说,早产这种事情也不是明朝独有,当年武则天生章怀太子李贤也是因早产而被怀疑,说明tai祖疑碽妃不贞,折磨而死,对于这个传闻,小景持否认的态度,朱元璋以一介布衣,与元末群雄争霸中,夺取了天下,此后为了巩固自己朱家江山,效仿汉高祖刘邦对有功之臣大开杀戒,与杀伐之中养成了一身戾气,如果说硕妃有了不贞之事,依着朱元璋的脾气,家丑不可外扬,定会当即杀了这个可怜的女子,可诸多史料都记载,朱棣与周王朱橚是一奶同胞的兄弟,后来建文帝削藩,以朱橚是燕王朱棣同母弟,害怕他支持朱棣,特意提防他。朱橚本身也蓄有异谋,长史王翰数谏不纳,诈作发狂而离职。洪武三十一年,朱橚次子朱有爋向朝廷举报父亲图谋不轨,朝廷遣李景隆突袭开封逮捕朱橚,把他贬为庶人,徙云南。建文四年,朱橚被召到首都应天禁锢。这样一来,就值得商讨了,依着朱元璋眼里不容沙子的性子,实乃不知会在生下第二个儿子,而又在其生下周王后,将其折磨致死,这有些不符合朱元璋的秉性手段。
第二种,“恃宠而骄”,从碽妃卑微的封号上来看,她也不过是一个比淑妃等级还要低的妃嫔,与“成穆贵妃”还有相当的差距。在皇宫中,封号的晋升代表了该女子受宠的情况,从后来明宪宗宠爱的万贵妃的封号上看出来。即使碽妃真的得宠,自己的儿子也不过排行第四,且是庶出,朱元璋又是最在意嫡庶礼制的,他立建文帝,就是建文帝是太子朱标的儿子,可见他是多么的在意嫡庶礼制,一个妃子,再如何帮儿子争夺皇位,有太子在,在朱元璋的眼里,一切都不可能,况且朱棣前面还有秦王、晋王,所以这种说法根本不可能。
第三种“殉葬说”,殉葬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制度,秦汉以后有所收敛,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秦汉以后就很少有人殉葬了。但到了辽代,人殉之风死灰复燃,辽tai祖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平甚至强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此后,金,元,明初都有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临死时才下诏终止殉葬。
朱元璋死时共陪葬及殉葬四十个嫔妃,除了两个死在他之前,最后得以埋在他陵墓的东西两侧外,其余三十八人都是殉葬而死。但历朝历代帝王家殉葬多有规矩,那就是皇后和有生过皇子,皇女的妃嫔可以免死。若真如后人所言,硕妃生下朱棣,朱簌的话,那就不应该的,但从高丽的官方史料中有关于碽妃的死亡时间有一份文字记载。大明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曾经有一支朝鲜使团进入中国,并在北平(今北京)拜谒了时为燕王的明成祖,使团的使臣权近在他的《奉使录》中有记载,文字如下:
“到燕台驿,进见燕王府。先诣典仪所。所官入启,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礼。命奉嗣叶鸿伴接到馆。七月十五日也。”
这里的“先太后”是从汉制的诸侯王母的称呼,并明确指出了燕王生母的忌日为“七月十五日”这里吐露着两个信息,第一个就是朱棣的确是硕妃所生,因为马皇后是在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马皇后病逝,年五十一岁。同年农历九月葬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永乐元年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这另一个层面拆穿了朱棣为高皇后马氏所生的证据,因为马氏的忌日是在八月初一。而明洪武二十二年是公元1389年,是年明tai祖还活着,而燕王母已经去世,故才有忌日之说。
同样的,另一段文字记载,身为燕王朱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