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逍遥江山>第2828章 巨舰只缘因利往

双方的战事,从宣德三年一直断断续续打到了正统三年,这次有了王公公的参与,注定着这场战事将会迎来一个新的高度,在之前,朝廷以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官,行在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率兵十五万进军麓川,随后小皇帝听从了王公公的建议,命都督方政、署都督佥事张荣往云南协同沐昂率兵征剿。方与沐晟、沐昂等率兵进击。兵至金齿,见思任发沿江立栅。沐晟遣指挥车琳往谕,思任发假降,以待救兵。沐晟信以为真,迁延不肯渡江,且防止方政出战。而思任发暗中沿潞江渡船三百余艘,欲取云龙。方政得知,独率军士与思任发将缅简大战,斩歼三千余级,算是小胜了一场,捷报传来小皇帝昭告天下,着实高兴了一阵,对前线将士大加赞赏,被胜利冲混了头脑的方政等人,亲自领兵追击,一时之间直『逼』思任发聚居重地上江。因其远攻疲惫,向沐晟求救。沐晟怒其不听节制,单独进兵,仅派少量兵力应付,且至夹象石驻扎不前。方政无奈,自率兵追思任发至空泥。思任发出象阵冲击,遂策马突阵而死。沐晟闻讯,焚江上积聚,奔还永昌,大败而回,消息传至京城,朝廷为之震惊,王公公顶住压力,向小皇帝建议以右都督沐昂为征南将军,兼充总兵官,右都督吴亮为副总兵官,再次征讨思任发。总算是不负众望,朝廷大军在潞江大败思任发,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算是让提心吊胆的王公公彻底松了一口气。踹过了气儿的王公公当即批了内阁送上来票拟,征讨将士人人皆有封赏,封赏还不少,据说军饷足足比东南沿海的将士多了一倍不止,算上前些日子王公公对西北将士的大力慰问,朝廷花在军费上的银子差不多有一百多万两,当然了这些银子大半出自国库,小半来自皇帝的内库,手笔是大了些,但用于战事,言官就算再没事做,在这种事上也不敢大肆做文章了。所以朝廷上下难得对这两件大事选择了默认。/p

/p

看到了这儿,杨峥彻底丢了手中的奏章,空下来的双手开始『揉』捏自己的额头,让自己大脑充分转动起来,连续两件大事都涉及到兵事,而这两件大事偏偏都有王振的身影,这当然不是说,王公公好兵马之事,也不是有拯救天下苍生的觉悟,一个太监还没这么高的素养与觉悟,但也不能就说王振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事实上从这几年王振的种种表现来看,他绝对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参政者,无论是司礼监权势的运用,还是对东厂的掌握,与太后小皇帝的关系都经过他的手,梳理得井井有条,可以说司礼监在王振掌权的这几年最是辉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王振虽是一个太监,却不是毫无野心,毫无抱负的小人,其心思之细,用意之深,比起外面的那帮只知骂人的言官可高明多了,没走一步都有他独特的用意,他不会无端地暴『露』出他的好心,只为做一个被将士赞扬的好人,或是为了博取那点美名,这未免太小看了王振。/p

/p

作为大明第一掌权的太监,王振有着与常人不同的隐忍,这一点从他能狠下心来挥刀自宫入宫做太监谋取出路足以看出,一个人能舍弃妻儿,祖宗,脸面绝不会是为了做一个好人那么简单,他的一切作为,都有着极深远的意义,东南沿海也好,麓川剿匪也好,无不透『露』着一个信息,那就是兵事,这就说王振开始伸手兵权了,兵权,就是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它是将帅建立自己的威信的关键。将帅掌握了兵权,就抓住了统领军队的要点,好像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翼一般,不仅有威势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况都能灵活应变,占据主动。反之,将帅如果失去了这个权力,不能指挥军队,就好像鱼、龙离开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游的自由,在浪涛中奔驰嬉戏,也是不可能的。王振想要以一己之力掌握大明内外权势,唯有兵权最稳固,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法子,但大明自朱元璋开始,就对兵权设置了诸多的限制,一个太监想要掌握兵权,绝不会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纵然王振能以权势压人,压得了一时,未必能压制得了一世,况且文官的虎视眈眈,没有一个好糊弄的主儿,弄不好偷鸡不成还了蚀把米,多年的隐忍让王振深知,兵权是自己唯一可以走上权力巅峰的机会,所以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比起读书人的固执己见,外面的武将就要好对付多了,示好总比文人来得实在多了,从银子下发的情况下,也的确超出了王振的想象,无论是东南沿海,还是边疆的将士纷纷送来了奏章称颂王振的的功德,并要求朝廷准许在边疆的庙宇里王公公树个长命灯,祈祷菩萨保佑王公公长命百岁,其中东南沿海一些有意吹捧的武将,干脆请来了几个落魄的文人,写了一道文采飞扬的文章加以传扬,什么王公公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至其身任东南事,誓□恢复,枭灭倭寇,任用胡文、吉康等,而麓川外御敌之伏甲军器马匹悬帘等项,俱以家资置办,日逐解来,又助军需。臣方一意巡缉,严警诸营将吏,不敢贪懦营私,不敢馈遗隐串,改虚为实,化贾为真,易怯为勇,以有今日。浞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言语之肉麻,让人汗颜。文章传到京城,王公公虽口口声声说是小皇帝的功勋,自己只不过是奉王命而言,谈不上什么功勋,可还是有消息传出来,这篇传


状态提示:第2828章 巨舰只缘因利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