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玄幻奇幻>重生之我是大明星>第九百六十一章
,荣信达挖掘人才的眼光非常独到,当年的周讯是从歌舞厅被挖掘出来的,毫无演戏经验,都是李绍红手把手地指导。陈昆签约荣信达的时候还没有毕业,尽管是科班出身,也需要李绍红一场戏一场戏的磨,同期的黄觉,还有后来的杨蜜、杨洋,都曾经过李绍红封闭式的训练。

特别是杨蜜,她是童星出道,六岁的时候拍了猴娃,当时李晓婉是制片人,对杨蜜印象很深。后来杨蜜15岁时,在瑞丽当模特,李晓婉再次找到她并签入公司。18岁的时候,又把她送去燕京电影学院学习。在艺人的演艺发展道路上,无论李晓婉还是李绍红,她们都非常清楚在哪个阶段,该为演员做些什么,并进行合理的培育,由此,便可以看出来,“双李”当年在挑选和打造艺人方面绝对有一套。

可是善于挖掘新人,培养新人的荣信达最近这些年,总是走不出一个怪圈,那就是人才流失。

“荣信达是娱乐圈巨星搬运工”的解约定律虽说是个“网络传言”,但从之前陆续离开的艺人,如周讯、陈昆等人后来的事业发展来看,这个定律也有其成立的原因。

反射到荣信达自身,显然内部经营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也是最为严重的一点就是自制作品越来越少,艺人与作品呈“狼多肉少”的状态。

当年的周讯,陈昆为什么能火

毫无疑问就是荣信达靠自制影视剧作品一部接一部的力推,那时候的荣信达是国内影视制作的翘楚,给陈昆和周讯的角色都是男女一号,两人经常被李绍红搭配上戏,可以相互搭捧。

但这几年荣信达的经营模式也慢慢有了变化,自制作品越来越少,从新版新红楼之后,这一年来更是一点儿动静都没有了。

荣信达已经逐渐从一个“制作经纪”的模式,变成了纯经纪公司,因为没有自家的作品可拍,旗下艺人上戏几乎只能在外面接戏,被与外面制作公司或投资商关系好的演员挤掉再正常不过。

不做制作,艺人的机会自然少很多,艺人没有戏上,与之前他们的预期相差太多,看到同期别的艺人在外面风生水起,想要离开也就变得很正常了。

显然,李绍红和李晓婉俩人已不再放那么多精力在培养艺人身上,比如李晓婉当了奶奶之后,更注重家庭生活,李绍红自担任导演协会会长以来,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忙,再加上李少红老公曾年平,也是荣信达的摄影师,这几年经常休假,也导致公司制作跟不上。

公司影视作品少,与其艺人团队相比几乎是“狼多肉少”状态,所以艺人之间“争风吃醋”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新版红楼梦里的林妹妹蒋梦洁在公司里就一直被某女演员“打压”,荣信达给那个演员尽管接了很多质量参差不齐的影视剧,但至少很多都是女主角,曝光度也相对多些,而蒋梦洁自新红楼之后几乎没有戏约,曾经还自开淘宝店来维持生计。

还有同为新版红楼梦少年大脸宝的扮演着杨阳,也是一直被公司与李晓婉有亲属关系的某男演员“抢工作”,荣信达最近外接的重要男性角色几乎都给了这个男演员。

事实也证明,随后不久,蒋梦洁和杨阳都因为这种不公待遇,相继离开了荣信达。

由于这个无解的出现,造成了荣信达人员流动频繁,离开的人当中不乏一些重要员工。首先大牌经纪人相继出走,比如陈昆前经纪人,之前就随着陈昆一起离开了荣信达,以前与周讯合作的经纪人,在周讯走后,又与杨蜜合作,后来估计是因为看不到希望,也选择了离开。

荣信达作为一家艺人经纪公司,经纪人毫无疑问就是其团队的命脉,圈内每家经纪公司都有几个王牌经纪人,他们都是顶梁柱,如目前华谊兄弟李兵兵的经纪人李雪、黄小明的经纪人黄斌、还有11公司的王菁花。

荣信达的金牌经纪人走了,导致其没有了专业团队,打造艺人自然也就更难了,如果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轨迹走下去的话,荣信达未来几年还会不断迎来骨干员工出走,每走一批,也就等于让荣信达出一次血。

其实不用等到以后,就目前而言,的荣信达经纪人员和宣传团队的配备就已经明显不足,当下的艺人基础配备就是一个经纪人、一个执行经纪、一个宣传,而在荣信达,四个经纪人要带十几个艺人,艺人匹配的宣传和经纪团队都跟不上,还谈什么发展。

再加上荣信达的经营模式也落伍了,长期以来,荣信达与艺人的相处是“家庭式”模式。签约的艺人大多十六七岁刚刚出道,李小婉和李少红对他们就像父母对孩子,用亲情来捆绑他们,艺人对他们感情十之都是感恩,另外,荣信达习惯先将“大哥、大姐”培育出来,再让他们扶持后辈。

而从现今的市场看来,科学化、规范化的经纪模式已经远比家庭式更受欢迎。随着中国演艺经纪市场越来越规范化,被挖掘的恩情渐渐不再是绑住艺人未来的绳子,艺人成名之后希望有更多的发展,想法也很多,越来越不习惯“家庭责任”的束缚。

于是,逐渐落伍的经济模式,加上存在的几个,导致荣信达培育艺人过程中漏洞百出。

而且,荣信达的经纪团队属于“散养型”和“放养型”,也许是人员配备的问题,他们对艺人没有合理规划,更没有系统安排,对艺人缺少形象包装,忽视演员个性,很多艺人定位模糊


状态提示:第九百六十一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