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崇祯大帝国>第十五章 废除辽饷

第一卷风雨飘零

大殿内,经过张至发这么一搞,气氛很是压抑。

可崇祯皇帝好像没有感觉,依旧神采奕奕的对温体仁等内阁朝臣交代关于武举科考的一些改革,气定神闲。

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明白,你要跟这些王八蛋置气,那就是自讨苦吃。

在帮自己打工的这帮朝臣中,除部分人外,大多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傻帽。

他们属于最幸福的中层,主要工作就是欺上瞒下,自以为是。

具体特点是除了好事,什么都办,除了脸面,什么都要。

而高层和底层,则属于最痛苦的人。

高层是自己,叫崇祯皇帝,底层叫平民百姓。

当然,他现在正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在崇祯皇帝眼里,理想中的朝臣应该是这样:朕说,你们听,接着认真干。干不来,干不好,不愿干,换人来。

而不是整天只会瞎**,这不行,那不可,跟你们争,看他们斗,崇祯皇帝表示朕没那闲工夫。

民主这东西太平年间玩玩可以,吵吵更健康嘛!

可在战争期间,即将破国之际,那就要万众一心,独裁统治。

地球的另一方,没有文化的美帝都知道战争期间要集权,怎么有五千年文化沉淀的泱泱大国就不明白呢?

说穿了,其实是腐儒误国啊!

读书读到狗身上去了。

“诸位爱卿,朕决定即日起废除辽饷,明诏天下,传旨九边。”

谈完武举科考,崇祯皇帝又开始交代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此时尚未征收练饷和剿饷,只有单独的辽饷。

“皇上,是否暂缓?

今库空若扫,如废除辽饷,则一年缺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而山海关一地,一年需支银高达四百万两。

现时局颓废,辽东万不可有失!”

负责监管户部的次辅王应熊,抽搐着眼角站起来,硬着头皮小心翼翼的问道。

若不是职责所在,他发誓绝不会说一句话。

没办法,天子今天杀气太重,害怕!短短一天时间,搞出这么多事,小心点无大错。

“王爱卿说得有道理,辽东不可有失!”

崇祯皇帝脸露笑容,朝王应熊点点头,皇冠上的珠玉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甚是耀眼。

对于认真说事建言的人要肯定,尤其是次辅王应熊。

这位与温体仁狼狈为奸的次辅,崇祯皇帝比较了解,也是被正人君子定义为奸人。

可就是这个奸人,在本尊吊死后,被南明弘光政权委任为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督川、湖、云、贵军务。

并且,楚、郧、广也悉听他节制,专剿张献忠。

朝廷给银三万两,赐尚方宝剑。临危受命,名为督师却无师可督,他也傻傻的答应了。

估计是过去贪的不够多,散尽家财才招兵两千人,开府遵义,推荐川将罗于莘、侯天锡、曾英、王祥等人。

隆武二年,建奴入川,妄图招降王应熊。

可他把前来的汉奸来使斩杀,弃遵义入毕节,遁入永宁山中,后卒于毕节卫。

唯一的孩子王阳禧,也死于乱兵之手,以至于无后人传下来。

后来,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建极殿大学士,谥号“文恪”。

所以说,在崇祯皇帝心里,奸臣忠臣不重要,关键要看他做过什么事。

殿内,户部侍郎倪建生见皇上赞同次辅王应熊的话,以为皇上回心转意,不准备废除粮饷,偷瞧一眼,好像脸色不错,便起身禀告道:

“皇上,辽饷祸明,微臣赞同废除。

毕尚书曾言:即使东奴恋栈长伏穴中,不向九边遗一矢,而我之大明天下已坐等凋敝矣。”

崇祯皇帝见是户部侍郎出来答话,有些奇怪,理了理思绪,这才想起户部尚书毕自严上月被本尊关进刑部大牢。

“郑爱卿,劳烦你亲自去把毕尚书释放出来,重掌户部。”

毕自严是谁,自然无需多说,那可是大明少有的理财专家。

其提出的增加盐引,裁汰冗兵冗役,检查军饷虚冒,清查天下隐田,兴办军屯等建议,让大明财政勉强得以支撑。

用对人,做好事,是崇祯皇帝的宗旨。

本尊做错的事情,必须由他来擦屁股。

“臣遵旨!”刑部尚书郑三俊领命离去。

“倪侍郎,朕赐你尚方宝剑,令你再次赶赴关宁前线,两件事。其一,依照兵册查清兵员数量。

其二,告诉蓟辽总督傅宗龙废除粮饷,今后关宁军费由内库支取。”

崇祯皇帝眼露凶光,杀气腾腾的说道。

说起来好笑,关宁前线上的兵马人数,不管是兵部还是户部,包括崇祯皇帝,谁也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人马。

却只知道每年要花费四百多万饷银。

当然,这是不可能足额发放到前线士兵手中,用到作战需要上的。

各级文官和将领,除了在军饷的收支上贪污和克扣外,还在工事和吃空饷上大做文章。

崇祯三年,毕自严特设户部侍郎倪建生一人,兼右佥都御使,出督辽饷。

通过从登、莱海运到娘娘宫登陆,然后陆运到广宁、辽阳,每一石军粮费一金,故他对明末军饷的情况感触最深。

“皇上圣明,臣领旨!”

倪建生大喜过望,既是因为天子采纳户部的建议,也是因为自己得到重用感到高兴。

而且,皇宫内库接过户部的担子,以后再也


状态提示:第十五章 废除辽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