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水浒武松传>第204章 劝进

宋金大战过后,嚣张的不可一世的金贼彻底被岳家军打掉了士气。宋帝放弃了这一千载良机,与金谋和,梁王却趁此良机出兵,迅速占领了很多被金贼抢走的宋地。

既然你们大宋不要这些土地了,本王要!

你们不要这些子民了,本王要!

地盘一多,梁王手下的官员就明显不够用了。以梁王之智计,他是绝对不会任用李逵这类粗人为官的,这类没文化的家伙,给他个将领做做,让他拿份大俸大禄就行了。治理国家,还是得用文人。

梁王己令萧大帅、许尚书、闻国丈等人遍发《求贤令》,无论山野余贤,还是民间书生,只要品行端正,才华出众,一律委任。一时间,各地贤士久幕梁王大名,纷纷来归。

观梁王之用人,颇有不拘之格之处。

他不计出身,不看民族,只要有品行有能力,一律重用!

回鹘、吐蕃、甚至西辽的文人,也进入了梁王的朝堂!

汉族、苗族、回族、鲜卑族、羝族、羌族高士亦投拜到梁王麾下!

梁王以兼收并蓄的胸怀和卓越的远见包容了他们。

这些来自民间的文人贤士,生在这个年代,无论在哪个国家,大多都是活的相当郁闷的。被本国排挤,来到宋境,本想把一腔热血卖与宋帝效力,怎奈大宋朝廷昏庸腐朽,奸臣把持国政,陷害忠良,民间贤士早就对大宋朝廷彻底死心,肯定不愿考虑投效大宋朝廷了。

但他们久在宋境生活,很多人的孩子都是吃宋人的米长大的,官府也承认他们所取得的宋人身份。从情理上说,他们又不能投奔蒙古、大辽、大金、西夏这些与大宋敌对的国家。

方腊、田虎闹腾的都挺大,死的也挺快,不值得为他们效力。而淮西王庆那个残暴害民的小朝廷就更不是理想的去处。

最后,这些贤人异士终于在梁王那里看到了希望。

这些民间高人全投了大梁国,梁王一一考核后,能力出众的人,全让他们担任要职,这些人最后全都成了了梁王手下的治世名臣。

现在,这些未来的治世名臣要为他们的主子立功了。

暹罗守将李俊、费保嫡饪槭头是从天边掉下来的,众人听了皆喜,是真是假也没人细究。

又过了三天,济州太守从水井中挖出一块符玉,质朴美观,纹路精微,似龙脉一般。只是不知道他堂堂太守大人,不在府衙坐镇,待着没事跑水井边上干啥去,难道是因为闲的蛋疼?

七天后,乔道清献洞中奇石,这块石头上竟然还刻着字:太白飞掠梁地分野,主梁王当有天下。

一时间,梁王手下的太守们纷纷呈献祥瑞,朱武等人见时机成熟,纷纷上劝进表,进行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劝进。

这日,众臣拜伏于地,由闻焕章奏道:“梁王功德巍巍,宜早正大位,顺天命人心。自梁王殿下起兵以来,平定祸乱,为民谋福,四方敬仰,天下归服。梁王才武绝人,布恩德于四方,扫灭八荒,拯救万民于水火,此等功德,岂非上天降下人间之主耶?臣等躬身劝进,请梁王制礼乐,登大位,开万世之太平,解万民之渴仰。臣等谨奉表劝进。”

“请梁王早正大位,梁王若不答应,臣就跪死在这里!”卢俊义跪下就磕头,以头触地的声音非常大。这位资历够老的大将这一带头,很多人立即跟进。

“梁王若不肯即大位,我等就不起来了!”史进、武大郎等上百位文武百官一齐磕头。

“天生圣哲,就是为了拯救万民,梁王殿下如果不肯担负起拯救万民的责任,岂不大失天下人之望?天命所在,不可违抗,殿下如果不允,臣等只得以死相谏。”朱武说完,咚咚咚的磕起头来。要说还是文化人厉害,说话也比武夫有气势。

公孙胜奏道:“梁王谦让之德,已经著于四方,感于神明,望梁王体恤四海生民之望,答应臣等之恳请。殿下若再不允,贫道无颜面对天下百姓,只得遁入空门,终老此生。”

大家都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梁王终于松了口,他心里怎么想的没人知道,总之脸色是平静之极:“众卿屡次恳请,本王看来也只能勉为其难答应了,唉,都是你等非要陷我于进退两难!”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上演过无数次的劝进大戏,终于落下帷幕。

一个现代人,机缘巧合穿越到古代,奋斗多年,把自己从一介寒士折腾成了龙登九五的帝王,武松心里的感受就似翻江倒海一般,久久难以平静。

虽然他目前的领地只有东方这一大片沃土,但一旦登基称帝,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坐上龙椅后,他在自己的地盘上,就彻底成为了发号施令的帝王,而在名义上,率土之滨,若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他的。

当然这一点,所有和武松的并立的皇帝也都是这么想的,这些人无论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在这一点上没有一个要脸的。

在东方大地上,如今要有一位新皇帝了!

这位皇帝将和大宋朝廷,以及大辽、大金、蒙古等所有国家的君主平起平坐,车马宫殿的配置以及宫廷出入的仪式也和他们完全一样(甚至还要超出)!

当年,武松从刚一发现自己穿越到古代成了武松之时起,就梦寐以求想在这个世界有所做为,利用自己的先进知识做出一番大事业,方才不枉此生。

只是他怎么也没想到,竟然能折腾出这么大的气候!

武大郎


状态提示:第204章 劝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