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子川!
一名十三岁的孩子,竟然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而且这部小说写的竟然还非常不错!
这个消息传出之后,如同瘟疫一般,在这个九一年的夏天,快速的在中国大地上传遍开来,而消息灵敏的一些记者已经赶赴云泽,去关晓军家里采访。
不过虽然关晓军的家人都接受了记者们的访谈,可是作为主角的关子川,也就是关晓军却始终没有在记者面前露面,这让一些记者很不甘心。
关云山对外的解释是,关晓军正在燕京城游玩散心,而且孩子还小,过度的曝光对孩子也不太好,因此就不让孩子直接面对记者了。
对于这一点,很多记者都不满意,但关晓军不出面,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转而求其次,采访起与关晓军有关的人来,比如凤山镇中学的老师与学生,比如关帝庙村的村民,以及关晓军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全都成了记者了解关晓军的主要途径。
一霎时,有关关晓军的报道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大报刊上被刊登了出来,这些记者了解的内容极为细致,差点将关晓军小时候尿过几回床都给写了出来。
所有报道都围绕一个人与一部书来进行,人是关晓军,而书就是《关帝庙》,这也导致了《当代》杂志这期月刊的发售量激增,很多人慕名之下,都想买一期杂志看一下这少年写到书到底如何。
而在杂志开始销售的时候,关晓军正在燕京城寻找自己交往多年的笔友,彼此书信来往这么多年,确实应该要见一下了。
王佳慧已经十九岁了,今年七月刚刚参加完高考。
在最近这几天,她每到傍晚时分,都会穿着白色连衣裙,拿着一本托尔斯泰的《安娜科列宁娜》,坐在玄武区最大的一家新华书店门口处静静翻阅书籍。
在一个月前的一个下午,王佳慧收到了一封来自云泽地区的来信,依旧是熟悉的牛皮信封,简简单单的布满红色横线略显发黄的信纸,信纸上的一行行钢笔字体犹如一个个横刀立马的小人,笔力苍劲,好像笔尖随时都能把信纸戳破一般。
写信人是云泽地区的关晓军,一个与她已经书信往来六七年的书友,也是她交往时间最长的一名异地的朋友。
在这个喜欢交友的年代,王佳慧六年前的时候,在一家杂志上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随后便收到了来自各地的书友的来信,只是随着时间的推进,那些书友一个个都渐渐的不再联系,只有一个叫做关晓军的农村男孩还时长与她书信来往。
作为书信交往五六年的笔友,王佳慧与这名云泽农村的关晓军早就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平常一些不适合说给别人听的小秘密以及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苦恼,也都在书信里都倾诉给了关晓军。
而关晓军在收到她的信后,基本上都会给出一些极为有用的建议与解决方法,令她减少了很多烦恼。
王佳慧见过关晓军的照片,那是一年前笔友应她的要求,特意夹在信封里的,照片上是一名身穿白衬衫,抱着篮球的男孩,身材修长,长相阳光而帅气,身上有着普通少年所没有的成熟与青春向交织的奇特气质。
虽然这位叫做关晓军的笔友,说他如今只有十三岁,但是王佳慧却觉得他应该有二十岁左右才对,因为无论是从照片上的样子还是以往书信上的措词口吻,一切的一切,都不像是十来岁的孩子能写出来的。
在最近的这封信中,关晓军说要在这几天来燕京城一趟,因为他最近写了一本小说,要跟燕京城杂志社里谈一下出版的事情,同时也在燕京城好好玩几天,顺便也见一下通信多年的笔友,也就是王佳慧。
两人约定,在高考结束后的第十天左右的下午,就在宣武区最大的一家新华书店里碰面,到时候身为主人的王佳慧,还要请他吃全聚德的烤鸭呢。
见面的暗号是,王佳慧穿着白色连衣裙,手拿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而关晓军则拿着一束鲜花,身穿照片上的装束,来书店门口汇合。
想到就要见到一直书信联系而素未蒙面的笔友,王佳慧就难以自抑的生出激动的情绪来:到时候见面了我应该怎么说?是应该说“你好关晓军”,还是说“欢迎来到燕京”?或者应该说“你好,朋友,我是王佳慧。”?
因为没有说好具体时间,王佳慧只能每天下午都拿着书籍往新华书店跑,一连跑了几天,关晓军还不来,王佳慧难免就有点泄气,心道:“他大概是不会来了吧?不会是故意骗我的吧?可是他没有必要骗我啊。”
少女渐渐焦急起来。
忽然有一天,来新华书店买书的人猛然就多了起来,多到甚至买书都要排队才行,王佳慧知道这些人要买的书叫做《关帝庙》,是一名叫做关子川的十三岁的孩子写的,据说写的非常不错,王佳慧也想买一本来看看,可是排队的人太多,她又不想错过见到关晓军的机会,于是只能来到书店门口的台阶上坐下,将《安娜科列宁娜》横放在膝盖上,只盼关晓军能第一时间看得到自己。
在一群人排着队买书的新华书店门口,一名白衣少女手捧一本厚厚的蓝黑色的硬皮大书,抱膝坐在台阶上,风吹来,吹的她发丝飞起,露出红扑扑的脸庞,与晶莹的耳朵。
王佳慧坐在台阶上,看着买书的人越来越多,然后越来越少,渐渐的天气也开始慢慢转凉,而自己等的人还没有来,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