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都市现代>重生之胆大包天>第102章 命运是一场泥石流!

大舅王平凡开始着手调研打火机,这一调查,就现,火机会取代火柴成为未来的点火神器。

另外通过做生意的老乡侨包还调查现:

日岛国的高档打火机要比华夏贵2o倍,欧盟生产的打火机用砂轮打火,可以更换打火石,但是价格昂贵,这个打火机似乎大有可为,不过先要解决电子点火问题,做出塑料手机取代金属火机,那么前景是无比开阔。

李均月假在家也是宅。

第二天一个初中,十分铁杆的找李均来玩。

铁杆叫黄侯军,他去年以优秀的成绩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专生。

他读书的成绩其实比李均还要更加的优秀。

堪称学霸中的学霸。

那么他怎么会成为一个中专生了呢?

在华夏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有那么一批素质优异的初中毕业生,为了实现离开乡村那一朴素愿望,报考中专,成了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这批学生进入四个领域,工商财,农林水,医疗卫生,师范学校。

由于毕业之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转为城镇户口,这两个条件,对当时城乡二元化社会里的农村青少年以及家长,所产生的诱惑,都是无法抗拒的。

离开乡村,在城市、工厂或者单位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每月领一份稳定的薪水,是当时每一个农村青年的梦想。因此,当上述四个领域的中专学生,改为在初中毕业生中招生之后,报考中专的初中毕业生,非常踊跃。

八九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初中学校,都要进行筛选考试,只有进入全校前十名二十名之内,才具有报考中专的资格。

那些考不上中专的学生,只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些人将户口迁入城镇,怀着一种失落的心情,去上高中。

在这样一种报考氛围中,能够幸运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大都是读书天分非常出众的孩子。

按当年一批老中专生的感叹来形容,就是:“要是我们不考中专,,那么,那些年上京大清大的学生,也许将换一批人。”这话当然有些绝对。但是,说他们是考重点大学的最有力竞争者,任何人都不会否认。

当年在初中任教的一批有识之士,及时现了这个问题,在经过几年将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组织报考中专之后,有少数初中学校,对学习成绩特别优异者,实行保护政策,不让他们报考中专,而是让他们考高中上大学。

李均本来也是准备考中专的,不过被父亲李国立阻止了。

“凭有个屁用!你以后要给我上大学,更进一步深造!中专那玩意是让一批有天赋的孩子,在没有灌满浆之前,就被提前收割,然后被晾在最基层,任其凋零,那是瞎搞!”

其他人没有李均那么好运。

国家包分配的诱惑,对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来说,实在太大。尽管有学校的保护政策,也挡不住这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去上中专。因此,尽管有少数尖子学生被老师保护,但大量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初中毕业生,仍然选择上中专,直到全国大中专招生并轨为止。

现在作为后世的李均自然知道,他们选择上中专,将是选择了一辈子的悲情。

别看他们现在考取中专生,犹如范进中举,家庭大宴宾客庆贺。

可是到头现那中专一纸文凭将会约束他们在最基层,而且是一辈子约束。

而当年那些考不上中专只能上高中的同学,却只能通过高考,获得上大学甚至是京大,清大等重点大学的资格,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他们的冲击,不亚于一颗原子弹。当年在学习上不如自己,他们没考上中专只能去上高中,三年过去,他们只获得一个吃国家粮的身份,而那些人考上了大学,甚至知名的大学,他们只能闷闷不乐地看着他们风光八面。

中专毕业后的他们都被国家分配到最基层的单位,面向基层,他们很多人从农村里出来,最终又回到农村,所不同的是,他们原来的身份是农民,后来的身份是做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留在县城的已经寥寥无几,能够到地级市工作的话,则是他们的祖宗烧了高香。

而他们自己一辈子,都只能扎根乡村。能够调进县城工作,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奢望。

在他们在最基层工作的时候,他们那些读高中考上大学的同学,一个个后来传来,他们有的去了国家部委,有的留在了省城大机关,有的分配进了大学高校,有的去了国外……

后世的黄侯军每次见李均都跟他说:“要是我当年不去考中专,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可惜人生无法假设,那些比他们成绩差的没考山中专的同学,他们考上大学,走上了另一条路,因为他们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相比于只接受过中专教育的他们,思维更为敏锐,眼界更为开阔,视角更为独特,格局更为高远,展前景更为远大。这批人,大多留在地级以上城市,做行政管理的,官衔更高,做学问的,职称更高,甚至经商的,利润更丰厚。

而这批人,当年和他们在初中同学的时候,却是跟在他们后面的跟屁虫!

命运还真是一场泥石流。

人生际遇,当真是三年河东然后是三十年河西了。

“侯军,在中专上课上得怎么样了?”

“还行。”

“你们高中课程怎么样?”

“也就那样,跟初中差不多,只不过课程更延伸了一些


状态提示:第102章 命运是一场泥石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