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集中起来的火力能保证不被对方摧毁,或者能够在对方火力打击之外,那么集中火力攻击一点确实比较有效,但是如果你在对方远程火力打击范围内的话,还敢明火执仗的将手中大部分重武器集中起来的话,那就是找死了。”事后彭毅这样评价俄国人的战术。
当俄军军属重炮部队被击溃后,参与攻击的俄军步兵根本没意识到远程火力的优势已经转移到了对方身上,他们依然按照事先预演的那样击中重火力打击对方一个点。而这些自然遭到了机动灵活的105重炮和107火炮成为了战场上打的最远威力最大的存在,他们利用机动性不断的攻击着俄军暴露出来的火力点,稀疏但却精准的炮击将集中布置的机枪和火炮撕成了碎片,而在失去了局部火力优势后,即使有占据优势的步兵集群,俄国人依然无法突破华夏陆军的阵地。
精心布置的阵地让从任何一个方向进入的敌人都处于环形火力的打击之下。武器的打击效果取决于密度,但绝对不是单纯由密度决定的,一挺机枪有一个好的的位置,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有可能比3挺甚至更多的机枪更好,这就是为何英国人在机枪射术中强调侧射的原因!利用效率来弥补数量的不足。同时在迫击炮和掷弹筒清除掉对方威胁比较大的机枪和臼炮后,用机枪组成的火网足够将任何一支步兵部队死死锁住。
部分俄军一看进攻未果,他们也尝试的将重火力分散下去,然后用交替掩护的办法来稳扎稳打。将进攻拖向了长期化。但是实际上在没有105重炮支援的战场上。兵力占据两倍左右优势的俄军依然无法攻破对方的阵地。打法粗糙的俄国人始终无法把握进攻的节奏,面对突然出现的火力点,他们只有一种打法,那就是顶着对方猛打,直到麦德森机枪中的子弹打光,然后换一个新的弹夹继续射击,直到……。直到被一发掷弹筒发射的榴弹或者迫击炮弹送上西天。
在进攻的时候。俄国人的战术过于呆板,他们很少主动变化阵地,期望着能够依靠手中的机枪和迫击炮将对方打垮。但是很可惜,无论从武器性能还是从射手水平上来说他们都不如对手。麦德森机枪的弹夹太小了,用来点射压制也许还可以,但是如果持续不断的扫射的话,还是洗洗睡吧,对面的1902式通用机枪最小的弹鼓也有75发子弹。而通常用来保持持续压制的机枪配属的是250发弹链。马克辛机枪倒是可以,但是巨大的枪口火焰和体积,让他们成为了迫击炮的首选打击目标。
相对而言,华夏陆军的重火力点始终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个机枪组很少在一个地方打光一条以上的弹链。而装备了75发弹鼓和双脚支架用来当轻机枪用的1902式通用机枪则更加灵活,他们的任务是在侧翼游动攻击,他们很少用扫射,而是用精准的点射来精确打击。在班与班之间,华夏陆军的配合也很细腻。很少有两挺机枪同时打光子弹的情况出现,大家都尽可能的保证火力的延续性。不给对方一点机会。
而在后面的掷弹筒和迫击炮兵则主要承担反火力点任务,他们以炮组为单位寻找对方的重火力点,然后采取爆发射击的方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摧毁对手。随后转移阵地,在一个新的地方重新架炮。掷弹筒组只有两个人,而60迫击炮组也只有3个人,所以他们转移的速度十分迅速。在俄国人眼里,他们就像游动的死神一般,捉摸不定但是在关键时刻会给你致命一击。
但即使这样,俄国人依靠巨大的数量优势依然在不断用血肉来一点点消耗对手的防御力。在弹雨和烈焰中,参与进攻的俄国步兵已经麻木了。他们看到一个喷吐着火舌的火力点。就匆忙集中所有可以找到的机枪和臼炮进行覆盖,数挺麦德森轻机枪的火力打在沙袋或者土堆上,四溅的沙石和子弹让这个机枪组不得不暂避锋芒。而后俄国步兵好像看到机会一般拿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冲了过去。
而在接近到100米左右的时候,两个人影从旁边一闪而过。两支使用弹鼓供弹的轻机枪对着进攻的俄国步兵来了一个猛烈的侧射。两个弹鼓100发子弹在15秒内就被倾泻一空,将近一个班的俄国步兵如同割麦子一般被扫倒。被达姆弹命中后的俄国士兵身上出现了一个个拳头大小的血洞,血液在心脏的压力下迅速流出体外,而随之逝去的还有他们的生命。
突然发生的变故并没有让俄国人退缩,在乱枪打死了那两名冲锋枪手后,剩余的俄国士兵继续前进。而当一名俄军跳入战壕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的小腿碰到了什么,嗯,应该是铁丝之类比较有韧性的金属丝,而当这名俄军士兵反应过来后,从战壕底部蹿出了几个黑乎乎的家伙,这些东西大概跳了2到3米左右的高度,然后绽放一朵朵由钢珠构成的死亡之花。“是跳雷?!”就在这名俄军错愕的目光中,一片钢珠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漏斗形杀伤区域将他和他的战友送入死神的怀抱。在这场战争中没有俄国人想象的那样重炮洗地的节奏,一次性杀伤大量部队的情况很少见,但是如同幽灵一般的机枪组和曲射火力却一直死死的缠住俄军让他们无法继续进攻,而在这致命的缠斗之中,俄国人的进攻能力被一点点的消耗干净,直到崩溃。
就在突破口处交战态势逐渐明朗起来的时候,张天翼却发现了有些不对劲,他们一直是寻找最近的敌人然后歼灭他们,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