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青春校园>华夏海权>第三百九十七章 东北的防务

安排好直隶的事情后,徐杰又马不停蹄的赶回东北,现在东北武卫军的最终作战计划已经出炉,就等着他做最后的审核了。

在东北武卫军和一些其它愿意抵抗俄国人的军队的高层谋划下,一个依托鸭绿江防线的防守计划和一个从战线西侧出兵威胁俄国后勤补给线的骚扰计划在经过2个月的筹划后基本成型。

首先是防御计划。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俄国人在东北的兵力其实并不多,而可用于作为出发阵地的地点也不多,因为俄国人在远东就那几个城市,而并不发达的交通线也只能支持数万俄军从就近地方获得补给。所以俄国人的进攻不可能是一线平推,俄国没那么多军队,更没有可以支持那么多军队的补给!

所以东北武卫军和友军选择的是重点地区重点防御,空出大量的非重点地区,在对方可能渡江的地区修建工事,并配合先前建立的要塞组成一个个支持点,将大量作战力一般和缺乏机动能力的部队安排在要塞体系中充当守备部队,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这些战斗力并不太强的部队依托防御工事发挥自己的战力,同时也减少了后勤压力。当然,武备和物资的储备要事先做好。

这些要塞守备部队的人物就是迟滞和杀伤敌人,毕竟对方可以选择的切入点本来就不多,面对这些工事,俄国人只能选择硬啃。当然肯定会有少量俄军可以从一些缝隙中穿插进来,但是在侧翼没有安全保证的情况下俄国军队在突破深度和规模上肯定会受到限制,总体而言,这些要塞和守备部队的作用就是死死的控制住主要交通线路和隘口。防止对方重兵集团的突破。

而战力较强,并且具有一定机动性的精锐部队则在第一道防线后面布防。他们的任务是攻击从前线渗透过来的俄军,以及支援前线的守备部队。并且在合适的时候主动出击发动反击。而这一切只是第一手准备,在第二道防线后面,徐杰还预设了数个口袋,用于对付俄国重兵集团可能的突入。

除了正面的要塞防守部队和二线的机动防御部队外,还有一支精锐骑兵部队布置在漠河一代。处于清国的最北端。他们远离战线。处于双方正面战场的边缘地带。在这里。徐杰布置了一支骑兵部队,而这支由马玉昆率领的骑兵部队几乎占到了东北武卫军骑兵数量的一半左右。他们装备大量的自动武器和轻炮,并且配有专门的后勤单位用于提供补给。可以说天津武卫军提供了所有可以提供的便利条件。

他们的任务就是从漠河方向渡河,然后展开对俄国补给线以及正在向远东延伸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攻击。他们的任务就是将正面战场的俄国部队困死。同时在达到抑制对方补给后,他们将适时从从西面向俄国后方的右翼发起进攻,来一记漂亮的左勾拳。彻底打垮俄国远东陆军的脊梁。

整个战役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防御消耗阶段,要塞守备部队和二线野战部队将在工事体系的配合下消耗和迟滞俄军的进攻。而马玉昆的骑兵部队将对俄军后勤线展开骚扰。第二阶段将是野战部队发起反击,在要塞守备部队的配合下完成对已经渡河的俄军部队的围歼。第三阶段,将是主动攻击展开对俄国远东舰队海参崴基地的向心突击,当然,这是最高目标,到时候东北武卫军是否还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这个战略还有待商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徐杰的部队将跨出国境展开对俄国本土的进攻。

战场上的战斗指示战争中的一部分,为了尽可能的为己方创造有利条件。徐杰同时把主意打到了日本人身上。不久,一封徐杰亲自署名的电报被送到了日本首相胜海舟的办公桌上,信中的内容很简单。日本应该按照事先约定向俄国选择,为了表示北洋对日本的支持,在日本对俄国采取实质性军事行动后。北洋舰队将按照约定进入东京湾附近。并且展开对俄国远东舰队母港室兰港的攻击行动!而作为回报,日本需要为北洋舰队提供各种便利。最后,徐杰又特意加了一句,在北洋舰队进入预设阵地后,北洋为日本提供的物资和英国人提供给日本海军的物资将一并送到。

这封密信的内容是胜海舟为首的日本政府所无法拒绝的。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日本唯一一次可以击败俄国的机会,强大的远东舰队将有北洋负责牵制,在他们看来。在北洋舰队的威胁下。俄国远东舰队不但无法对日本海上运输线展开攻击,反而连自己的运输线都无法得到保障,日本海军有信心彻底掐断俄国军队在日本海的运输。(注意,是日本海军有信心。至于俄国人和北洋如何认为。那就不一定了)

虽然各方的时间表各不相同,但是各方都知道,见分晓的时候到了!北洋在东北的准备不可能彻底瞒得住俄国人。就在北洋积极备战的时候,前一段时间从大陆调往北海道用于镇压当地起义的俄军北海道局势稍微缓解后,开始整备然后准备返回大陆,参与到对东北的攻势之中。而此时。俄国远东舰队也已经开始了布局,埃森的舰队早已出航, 但是不久前收到的电报声称,他的舰队刚一出去便被盯梢,在这种情况下,埃森建议拖延进入时间,至少在北洋舰队动向确定后再予以行动。

而就在俄国远东舰队主力准备迎接北洋舰队进攻,埃森舰队随时寻找机会再次突入的时候,负责在日本海中巡弋的俄国远东舰队日本海支队却非常的惬意。自从上次


状态提示:第三百九十七章 东北的防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