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登堡的建议很快获得了通过,而得到高层授权的里宾特洛甫向华夏代表团发出照会希望能恢复和谈,但是随后,华夏提出的新的建议让德国人始料不及,甚至于德国人认为华夏的条件太没有诚意了!因为华夏想让德国退出伊斯法罕省南部地区!这倒不是说这地方有多达,关键在于这个位置太重要了,伊斯法罕省南部犹如一柄尖刀一般直抵伊朗南部走廊最狭窄的地方,如果华夏从这里出发的话,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将伊朗南部通道彻底掐断!这几乎就是把刀子架在了德国中东军团的血管上,这个条件在里宾特洛甫眼中是没法谈的!即使不是军人,里宾特洛甫也能感到这个条件的威胁!
就在里宾特洛甫下意识的想要拒绝的时候。武方亭解释了华夏这个要求的目的。“我们也只是希望伊斯法罕的油田能够得到切实的安全保证,贵国装甲部队的突击速度和战术轰炸机部队的作战半径我们是知道的。我们只是想保证油田的安全,换句话说,我们想要一个纵深,仅此而已。”不过一里宾特洛甫的脑子和军事素养他并没有听出来这句话中到底透露出了其它什么意思,他还是认为这个条件不可接受,不过为了不让第二次谈判在一个小时内就结束,里宾特洛甫还是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扯了半天闲话之后决定先向上级汇报一下再说。
要不怎么说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啊。里宾特洛甫只看到了这柄尖刀狠狠的插入了德国最为脆弱的南部运输线上,但是德国高层将领们却意识到这个突出部的两翼还是牢牢的控制在德国人的手中,如果华夏敢在这个突出部部署太多的军队的话,那么只要德国陆军兵力充足,完全可以将这里彻底掐断。如果是德国人部署的话,他们确实会在这里部署一定部队,但是绝对不会多。因为这周边环境有些恶劣。
“这个条件可以有限度的接受,我们可以退出伊斯法罕省的南部,也可以给他们需要的纵深,但是华夏必须将驻扎在伊朗的兵力限定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兴登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再好的形势也需要实力做后盾,如果华夏在伊朗兵力有限的话,同时限制军事基地的数量,那么华夏想动手也是很难的。而且在后勤问题上,德国也不是没有后手,铁路运输效率再高也没有船舶运输效率高啊,在德军的计划中,未来攻击印度的部队和补给中的6成以上将直接用船运往前线的港口。铁路的份额其实并不是很高。所以,在里宾特洛甫看来无法接受的条件,在德军高层眼中还是可以谈的!
实际上德国人因为战略问题在中东真没什么可以依仗的,而华夏呢因为对协约国的不满和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不准备和德国过早的对上。而这一点是双方谈判的基础,当德国人表示这个问题可以谈的时候,华夏也十分爽快的表示愿意压缩在伊朗的驻军规模。并且表示在驻军位置上也可以谈。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终于让谈判进入了快车道。德国人开出的条件是华夏在伊朗的驻军规模不能超过6个师,空军规模不能超过5个航空兵联队,并且不能有战略轰炸机部队。而华夏认为在伊朗先政府控制的范围内部署6个师太少了,连最基本的维护统治都很难,毕竟伊朗政府的军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而且战争消耗巨大,短时间内重建军队比较困难,所以华夏需要暂时负责伊朗的整个防务,在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仅仅驻扎6个师实在是不够用,华夏表示至少要12个师,航空兵部队要达到12个联队的规模才能够用。
并在在谈判中华夏暗示,只有当华夏在伊朗的驻军和德国在中东驻军能保证一个相对平衡的时候,华夏才能感觉到安全。华夏对驻军的要求完全是按照德国人在中东的驻扎数量来定的,如果德国人想削减华夏驻军,那么首先就把自己的驻军削减一下吧!
最终双方的协商结果是德国在中东地区驻扎9个师的兵力,华夏驻扎8个师。其中华夏驻军中装甲师不能超过4个。航空兵部队被压缩到9个联队,其中4发战略轰炸机联队不能超过1个。而作为回报,德国和奥匈帝国在两河流域和伊朗南部地区的空军规模被限定在11个联队左右。而海军方面德国保证岸基航空兵的数量不超过4个联队!在这个标准下双方的势力几乎处于均衡状态,而且还约定,除了伊斯法罕省的南部地区,其它双方控制线附近50km的军事部署情况必须彼此透明,当然,这个条件是有一定期限的,暂定为3年。
伴随着条约的签署,华夏部队开始有计划的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