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四百二十六章:清风自辩
把殷清风最后一段话轻声说了出来,“为何每朝每代的开国之君都大有作为?

因为阻力小、革新的阻力小。

而后来的每位帝王,他们在登基之初或许会野心勃勃的想要超越前人,可当他看清了朝堂上的局势,他或者妥协或者激进,再难保持当初的初心。

制定五年计划的目的,就是让文武群臣和皇位的继承者们都能按照之前的计划来清晰的治理朝政。”

说完,李世民又叹了口气,“原来,他或者那个陈仙人选择某来做这个大唐之主,就是要某在治国时要锐意革新。

原来,他说的大唐国祚想要长久,历代的圣人不但要稳,更要有持续长久的治国策略啊...

之前他说的再多,现今看来,都是为了今日的这番说辞。

持久的、稳定的国策....一代帝王如此、代代帝王如此...他们的谋略真是长远啊...”

感慨过后,他低头再次翻看梧桐新村的《五年发展纲要》。

他要把这本《纲要》与他的治国之策联系在一起,他要把《纲要》引申到他的治国之策上去。他的羞耻心不允许他像一个幼徒一样事事需要得到殷清风的指点。

殷清风此时也在午睡。

他不能左右李世民的想法,也就不在意李世民能听进去多少。他早就把心思用在培养李承乾上面,也把希望放在李承乾身上。

李承乾的性格不像李世民,反倒与李建成相似。

能力与性格都是守成之君之相。

李渊已经深受这个时代的影响,且年事已高再难突破自我;李建成的魄力又不足以为刚刚立国的大唐打下牢固的秩序基础。

不得已,他选择了李世民。

否则,他完全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弄死李世民,然后去辅佐李建成。

李世民有魄力,也知道自己内政的能力不足而虚心纳谏。

李建成若是活着,或许也会纳谏,但他一没魄力,二来他身边的都是旧势力。要是选择他,革新的阻力会大上许多,他的魄力也不见得能突破这些阻力。

选择了李建成,唯一的好处就是不怕丢掉性命。

但他不在乎丢不丢掉性命,他只在意梦想中的大唐能不能建起来。

李世民的性格霸道又多疑,并非明主。

但李承乾就不同了,那是个乖孩子。

殷清风还在沉睡,襄城就把他叫醒了。

李世民已经到了楼下。

让襄城把李世民请到楼上隔壁的小书房,殷清风才慢悠悠的起床穿衣。

李世民都快而立之年了,性子还是这般的不沉稳。

见殷清风推门进来,刚才还在屋内踱步的李世民反而就近找了把椅子坐下,并端起茶杯慢慢的品着。

殷清风心中暗笑了一声,向李世民行礼。

可怜的娃儿,放不下一个太子的架子啊。

李世民是一副很享受那杯茶一样,头也不抬的挥下手,示意殷清风自己找地方坐。

或许是绝得自己过于刻意,又似乎绝得装深沉不是他的性格,李世民又喝了一口,把茶杯往桌子上一顿,目光炯炯的看着殷清风。

许久,他沉声道:“若你来做这个皇位,你如何治理大唐?”

这话放在明清时期,绝对是一句诛心的话。被问话的人,一定是扑腾跪倒在地连连求饶。但放在唐朝、放在李世民身上就不用想太多。可这也是一句试探的话,一样要小心的回答。

李世民的多疑,可是出了名的。

殷清风懒散的一笑,将身体靠在椅背上,“此时的百姓与百官称呼皇帝为圣人。什么是圣人?才能与品性不能有瑕疵的人叫做圣人。侄儿可不敢自诩是圣人。

皇帝又要做什么?

要容得下臣子犯错、要有雅量听得臣子的犯颜直谏唾面自干、还要为内政、为外敌殚思竭虑、还要为万民之表等等。

做一个皇帝,是很苦很累的。

侄儿可不想那么劳累。

所以,侄儿就不适合成为君王。

因为侄儿只顾着自己痛快,只愿意享受权力而不愿意承担责任。

如果让侄儿为帝王,犯错的臣子要杀、敢批评侄儿的人要杀。

哪天高兴了就带兵出去杀异族、哪天高兴了就在朝堂上摆上酒席纵情欢宴、哪天高兴了就在民间大肆选秀纳民女入宫...

哪天不高兴了,看哪个臣子不顺眼了就杀了他、哪天不高兴了,扔下政事去狩猎去远游、哪天不高兴了,让人把皇宫再造一遍...

侄儿做百姓做臣子时要小心翼翼,不敢触怒君王,但做了皇帝谁敢再忤逆侄儿?

权利有多大,野心就有多大。

侄儿懂得这个道理,也深知侄儿不像是一个能守住本心的人。如果侄儿做一个皇帝,大概比杨广还不如。”

李世民听不下去了,怒喝道:“你是在戏耍本太子吗!”

明明是在劝谏,却像是在讽刺他一样,真是太可恶了!

殷清风嘻嘻一笑,“叔叔莫恼。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侄儿就是那叶公...”

李世民仍然一脸怒气,“啰里啰嗦一大堆,你到底在说什么?什么叶公?什么好龙?”

呃?叶公好龙你都不知道?你咋...

“这是前汉刘向的《新序·杂事五》里的一个小故事。

状态提示:第四百二十六章:清风自辩--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