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师傅的考题出自孟子。
考孟子,没有什么错,朱平槿一听放下心来。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与五经一起都是大明科举的标准教科书。
但是朱平槿没有料想到,他在政治上极力推崇的老祖宗太祖朱元璋与这个孟子曾经有过节。朱元璋不仅下诏取消了孟子亚圣的名号,而且取消了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后来大臣钱唐死谏,朱元璋不得不废止诏书。一年后并不甘心的朱元璋又让翰林学士刘三吾搞过一个孟子节文,“抑扬太过者八十五条,其余一百七十条,悉颁之中外校官,俾读是书者,知所本旨。注一”
只是这个孟子节文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前,就予以废止。此后孟子节文一事就成了历史长河中又一段公案,而孟子节文一书经过近三百年的岁月沧桑,早已散失殆尽,保留下来的已经属于珍本了。
泸州大儒舒师傅没有看过这本节文,藏书万卷的朱平槿也没有看过这本节文。如果两人看过,就会赫然发现舒老儿的考题正是孟子节文中节掉之处。
注意到世子悄悄长出一口气,舒师傅神色不禁一黯。当老师的,讲究“弟子三千,不如一人。”自己桃李无数,这个上头坐着的麻袍少年,才是他自己一生乃至舒氏一门的荣耀。要想名垂青史,也得靠这个少年。只是舒师傅既有蜀中大儒之名,岂会轻易将自己情绪表露出来。他装作啥都没看见,缓缓问朱平槿道,“老夫出题,世子可知何意”
“老儿想考较鄙人”朱平槿刚放松的神经又紧绷起来。这段文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讲的是梁惠王魏惠王问孟子,如何让国家雪耻图强。孟子直截了当向梁惠王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强化生产;教化德育,孝悌中信,国家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起来,弱国最终可以战胜强国。所以最后孟子向梁惠王得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这篇文章不知是在初中、高中还是在舒师傅这里学习过,总之蜀王府嫡长子、大学高材生朱平槿能倒背如流。舒师傅一提出问题,朱平槿没一会儿便反应过来,老儿既是在变相劝谏,要我施行仁政;也是在借这种方式向众考生乃至整个蜀地宣示,蜀王府推崇提倡“仁政”。只是这样直白回答太没有机锋碰撞的意味了。朱平槿目前心情好,于是给舒师傅开了一个玩笑,反问道,“本世子提倡护国安民,可谓仁乎亦能无敌乎”
听到弟子如是说,舒师傅终于在心里放下了一块石头。要是皇城坝上千余人都能答出的一道题,自己亲手教了若干年的弟子反而答不出,那不是丢王府的脸,而是丢他这个世子傅的脸。不过这个弟子的心思过于老成缜密,对自己这个师傅还有点不放心,让舒师傅觉得有些悲哀。不就是自家是个世代书香吗那些处处与世子唱反调的多是世代官宦书香,这个多疑的少年便没由来怀疑到自家。可他明明怀疑了,还偏偏不说,只是留在心头打肚皮官司,这让舒师傅很不舒服。趁此机会,舒师傅决定多问一句。
“至圣之仁,齐礼也;亚圣之仁,强国也;程朱之仁,入理也;阳明之仁,出心也。”舒师傅问道,“不知世子之仁,何如也”
这是在问我志向啊朱平槿立即感受到了师傅的用意。这不是舒老儿一个人问,而是他代表整个舒氏家族在问,代表他的所有学生们在问,甚至是代表四川知识界在问,代表包括第一副总监军舒国平、纳溪代理知县舒国信、政策研究室舒国明、舒国志、潼川直隶州一把手李崇文、天全土司泸州判官高登泰、副总参谋长兼天全土司营首领高安泰,以及总参谋长贺有义等一帮王府重臣在问想到贺有义,朱平槿在心中轻轻将他的名字划掉了。如果自己的回答不合格,或者是不符合舒老儿心中的标答,那后果朱平槿突然犹豫起来。应不应该现在回答舒师傅如果回答,又该如何回答他该不该把自己的心中的真实想法告诉舒师傅告诉他,你列举的“仁”,没有一个是我心中的“仁”
朱平槿缓缓站了起来,信步走出了大殿。皇城坝在他眼前清晰起来,众多考生的形象逐渐映入他的眼帘。有襕衫儒巾的,也有深衣幅巾的,还有直缀方笠的,更有布衣包头的整个一个大明中下层读书人的总集合。他们都在自己开出的优厚俸禄面前规规矩矩,秉笔应试,为的是什么难道都是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或许十五岁的朱平槿会如是天真,可心理年龄四十岁的朱平槿绝对不会如此幼稚那些人蜂拥而至,绝大多数还不是为了金钱、地位、为了出人头地,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更体面吗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没有哪一个成熟的国家统治者会否认这一点。不仅不会否认,而且还要在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给天下一个表率。子又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也是古往今来的一个真理。“人性都是自私的”,甚至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的奠基石。
两个子曰,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又或者两个皆是真的如果两个皆是真的,那又如何看待这个复杂而多变的人性又如何面对这个由复杂而多变人性构成的古老文明
朱平槿心里没有答案。
世子的犹豫和踌躇,被他的师傅和大臣看在眼里。
舒师傅难免有些失望天下大乱方起,明眼人一望可知。五行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