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青春校园>重生之我们的80年代>第一四五章 励志的邹学勇

据后来王发根和张猛的了解,邹学勇这个人真是不简单。他老家在临近赣省省会的封城市,从小家里就穷,8岁母亲去世,10岁父亲就去世了,和一个小自己两岁的弟弟相依为命。

父母去世后,由于父亲这边是三代单传,宗族里没有至亲的长辈照看兄弟俩,他8岁的弟弟被远在赣南的一个堂姑姑接过去抚养,只留下10岁的他靠给地主家放牛养猪勉强维持个生计。

有一次闲聊的时候,王发根和张猛就听邹学勇描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邹学勇还在帮地主家放牛的时候,有一年的春夏之交,正是农村插秧农忙的时候。那时地主家的长工们一大早就去地里插秧去了,邹学勇年纪小,就跟着帮厨的妇女在地主家里做饭。

等饭做好,邹学勇就挑着一担子米饭和菜、水给在田里的插秧的长工们送过去。当时长工们所在的秧田离地主家很远,要翻过一座不高的山梁才能到。农忙时是少有的能吃上几顿饱饭的时候,邹学勇挑着沉重的单子走在山路上,偷偷从挑着的米饭里捏出一个饭团,吃的正香。突然,远远的他发现一只黄黑相间的大老虎趴在远处山间小道的中间,正懒洋洋的晒着太阳。

这一幕差点把邹学勇的魂都给吓了出来。他战战兢兢的后退,想回地主家,可一想到平常地主大骂自己的嘴脸,他更害怕了,这要是不按时把饭送给田间务农的长工们吃的话,地主一定会打死自己的。

年纪只有11、2岁的邹学勇慢慢退到山脚,直到看不见趴在小山道上的老虎了,才敢低声嘤嘤的哭。这时候一个过路的老人路过看见了,就问道:“小短命鬼,你哭什么?”

邹学勇哭着说道:“阿公,前面有一只老虎坐在路中间,我在地主家做长工的,大人们都在田里干活,我现在要从这条道去送饭,如果现在送过去我怕被老虎咬死;如果送不过去,我怕给地主打死呀!”

“你是不是要到xx去?”

老人见年幼且衣衫褴褛的邹学勇哭的可怜,就用封城市的土话问了一个地名,那地方真是邹学勇要去的山坳,邹学勇忙点头。

“小短命鬼,你别哭,我知道还有一条小路,来,我带你去!”老人说着,就带着年幼的邹学勇去了另外一条小路,按时把饭送到了地头。

就这样,无爹无娘的邹学勇在地主家做了几年长工,忍饥挨饿磕磕碰碰的长到了15、6岁。同乡的几个在禾k县务工的远房宗族长辈看他实在可怜,就问他愿不愿意跟着他们去几百里以外的禾k县去做个泥水匠。

在地主家累死累活放牛养猪勉强维持生计,还时不时被地主、长工们欺负的邹学勇鼓起勇气,跟着好心的宗族长辈背井离乡来到了禾k县。

在禾k县,他认带自己来禾康的长辈做了师傅,成了一名泥水匠学徒。解放前的学徒生活苦呀,不但要跟着师傅学习各项泥水工手艺,挑沙子、青砖、水泥、石灰,调拌泥浆,各种各样的活计都得跟着师傅干。从工地上回来,还得帮着师傅家做饭,帮师母打扫卫生、看孩子。除了能够学手艺,生活上混个温饱,连一分钱工资都没有。

但就算这样,从小受尽凄凉凌辱的邹学勇依然十分感谢自己的师傅,跟着同乡师傅苦虽苦,但总算是看到了希望,按旧社会的老规矩,跟着师傅学艺三年,等出师后,自己就能拿大工的工钱,到时候就能养家糊口了。而不必像从前帮地主家放牛养猪那样,日子是灰暗的。

而且更幸运的是解放后县里成立了建筑公司,刚解放时县里百废待兴,当时泥水、钢筋、木工等各种技术工种都十分缺乏人手。于是幸运的他跟着师傅一起进了县建筑公司,成了吃皇粮的光荣的国家工人。

后来,师傅一家还给他牵线搭桥,介绍了一个同是封城市来禾k县务工的贫苦少女。他们两人见过两三次面,彼此都比较满意,简单的办了一桌酒,就在县建筑公司的职工宿舍成家立业了。

但命运依然没有放过这个多灾多难的汉子。50年代末,本已在建筑公司安家落户的他被下放到离县城十多里的长冈乡黄岗村下面的峡垄大队,这个大队现在就离水泥厂那边的旺客来一分店不远。

刚下放到峡垄大队的时候,他大儿子才2岁。老婆没有工作,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峡垄大队务农,跟着村里人挣工分。他呢,那时候国道还没修,他每天早上都要赶十多里的小路,走一个多小时的路赶到建筑公司上班。每天下班以后,又再走一个多小时路回家。

小口子下放到峡垄大队后,陆陆续续又生了六个儿女,加上最早出生的大儿子,一共三个儿子四个女儿。拖家带口的,日子过的十分艰难,家里连一面最便宜的钟都买不起。

无数次邹学勇一觉醒来,看见外面的地上一片雪亮,他以为是天亮了,起来开门一看,才发现是月亮。但又不敢再睡了,担心上班迟到,他就这样经常迎着月光走一个多小时的小路赶到县城。单位的门没开,他就坐在大门口的地上打瞌睡,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的时候天才亮。

就这样苦了一辈子的他,终于在去年等来一个好消息,单位上同意老职工提前内退,由儿女接班。于是他为了大儿子,又早早的办理了内退,闲下来的他不舍得休息,不仅帮着妻子在家里务农,偶尔还出去打点零工。

邹学勇的人生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励志故事,父母去世的早,他就


状态提示:第一四五章 励志的邹学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