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一百五十四节 规范商业体系(1)

这件事不容易做,最难的在于得到当地商人的新任。

他们连清政府都不信任,怎么可能新任初来乍到的周琅呢。

洋人倒是很积极,其实洋人普遍认同周琅在福建的贸易政策,看好周琅,否则胆小如鼠的葡萄牙人也不可能敢出兵了,万一满清打回来,他们不担心报复?

不等周琅去请,洋人自己都在想办法跟周琅谈判,他们有的担心周琅跟过去的满清官员一样,很难打交道,希望尽快确定贸易规则。

现在满清的官府被打破了,新的政府还没有建立,那么贸易该怎么管理,洋人很关心。

周琅告诉他们,会先按照福建模式,组建起海关衙门,之后的管理办法会印刷成册向各国商馆放。

制度肯定会改革,福建沿用的是从东港带来的,东港早期的模式是周琅跟荷兰人一起商议出来的,但运作中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还是水土不服的原因,荷兰的一些管理办法,放在中国跟中国商业文化会起冲突。

所以现在占了商业最达的广州,周琅觉得有必要总结经验,进行改革。

可老外很积极,本地商人则避之惟恐不及。

周琅专门派人去请他们,还是跟这些人都打过交道的魏连理,但就是没一个肯出山的。

十三行商人确实在清政府的垄断保护下,取得了垄断性利润,但这几年实在是被官府勒索怕了,赚够了钱的,早就想摆脱十三行的束缚,像潘家这样的,可官府一直不让,说他们家境殷实,岂能让他们置之事外。

潘家其实很渴望转化社会身份,他们家最优秀的人物,并不是现在的掌舵者潘有度,家族地位最高的是他的弟弟潘有为,因为潘有为考中了进士,还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修,现在是满清官员。

那些在十三行贸易中亏损的,更是不像趟这趟浑水了,以前给官府送礼都摆脱不了这个身份,现在傻子才会去继续干这一行呢。

抢着头皮上的也有,一群外行,艳羡十三行财富的小商人打破头想挤进来,但周琅觉得他们没有足够的经验,没有背景,对他重开贸易没有帮助。

十三行商人一个个躲到乡村不肯出头,周琅只能耐心让魏连理一个个登门拜访。

潘家、伍家、叶家和卢家,四大行商都要拜访道,老行蔡世文也要招呼到位。

经过魏连理舌灿莲花一般的游说,蔡世文和伍秉钧才勉强来求见周琅。

周琅是认真跟他们谈的,表示希望他们继续经营,尽快恢复广州市面。

茶叶贸易一去不回了,厦门和福州成了新的茶叶中心,一个垄断闽北,一个垄断闽南的茶叶贸易,广州也只能依靠当地茶叶维持,盛世不再。

可广东繁荣的手工业还在,转型后,应该还是大有可为的。

蔡世文表示,他已经有心无力,家里改变卖的都变卖了,实在无理进行从事行商经营,更不可能担当保商职责了。

这两人不太放得开,一味的推脱,周琅本不喜欢强人所难,但现在需要他们。

耐着心详细了解他们经营中的困难,现现金流一直是一个制约,周琅了解,进出口贸易是需要压大量的资金,所以许多国家为了刺激贸易,往往由国家开办进出口贸易银行,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信贷支持,周琅正好可以做这件事。

他们第二个担心的,就是官府的勒索和限制,勒索无度,限制无常。根据统计,十三行从成立到解散,每年向官府报效的银子高达7o万两,这是向朝廷明面报效的,不是纳税,而向官员个人报效的,就没有记录了。反正皇帝过寿,大婚,嫁女儿他们都要报效,打仗,救灾,乾隆南巡,他们还要报效。跟勒索一样让他们害怕的,则是限制,清政府对贸易做了很多限制,有限制生丝贸易的,有限制鴉片贸易的,大多数的限制都有实际考虑,周琅可能也会继续禁止。但这些限制,时有时无,本来好好的贸易,突然官员来了,说那年哪个皇帝要限制这个贸易,这个生意不能做了,一下子就让签订了合同的商人手足无措起来。只能塞银子通关。

第三个担心的,则是人身安全,做生意破产了,官府不但罪责,查抄家产,还会将人配充军,至于会是那种结果,完全看官员的喜好,看事情闹得大不大,一旦闹大了,闹到乾隆面前,这个商人基本上就拉倒了。

总之就是,在清政府的管理下,十三行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权力却没有增加,导致越来越没有经营下去的必要了。康熙、雍正年间的贸易情况还算好,潘家赶上了好时候,潘振承做了几十年总商,那时候权力相对较大,报效相对较少,让潘家积攒下了上千万的家产,可乾隆年间,尤其是乾隆晚期,貪官实在是太多,贪的又实在是太狠,就让十三行有些撑不住了,基本上倒闭破产和配的老行商,都是乾隆年间的。

周琅先向俩人保证:“你们知道,我是一个海寇。在我眼里是没有士农工商之分的,今天士人,明天农人,后天商人,人就是人,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人只有好人和坏人,做好事的是好人,做坏事的是坏人。只有良民和刁民之分,遵纪守法的是良民,作奸犯科的是刁民。仅此而已。我请你们来呢,是想商量出一个恢复贸易的办法。你们不用着急,我也不会强迫你们继续做行商,其实我也不打算设立十三行了。以后就只有普通商人,谁都可以跟洋人做贸易,只要照章纳税,官府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四节 规范商业体系(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