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问题。”高吉人问道,“城内的三十多万苏联平民怎么办?”
邱清泉冷哼一声:“废话!”
10月31日,第74师的迂回突袭部队出发了,同时,反扑伊城的苏军也陆续兵临城下。抵达伊城附近的苏军诧异而愤怒地发现:大批的、人数是他们好几倍的本国平民正在哭喊着向他们奔来,场景确实是“劳苦大众喜迎红军”的催人泪下的、可歌可泣的画面,这些平民都是伊城居民,他们确实是泪流满面地扑向开到伊城附近的本国军人的,因为他们饥寒交迫。第74师准备展开恶战,控制三十多万敌国平民是一个大麻烦,战前可以征用充当劳工苦力,战事爆发了,这些敌国平民带来的隐患就超过带来的便利了,首先,看押他们需要不少兵力,万一松懈了,他们跟城外苏军里应外合、发动暴乱反抗,必然坏事;其次,养着他们要消耗大批粮食,伊城跟西伯利亚境内绝大部分苏联城镇一样,都因为采矿、铁路、工业而兴建的,没有农田,没有农业,所以本地基本不产粮,城内粮食越吃越少,这三十多万苏联平民就是三十多万张嘴巴,必然成为第74师的累赘和负担;第三,把他们赶到苏军那边,自然可以把自己的累赘和负担变成苏军的累赘和负担,这一点跟日军当初在南京战场搞得“驱民入城”倒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开战前,第74师把城内三十多万苏联平民除了不到两千的技术人员(比如医生)留下,其余的统统驱赶出城,不止如此,第74师还非常卑鄙,在苏军抵达前几天,第74师就不给平民们发放粮食了,让他们都饿得饥肠辘辘,逻辑是现成的:你们本国的军队马上就要来了,你们自己去跟他们要吃的去吧,我们就不浪费粮食了;不止如此,第74师还把这三十多万苏联平民都扒光了衣服,因为此时伊城的气温已经达到零下二三十度,南京军自己需要御寒衣物被服,于是就地取材,把苏联平民的衣服都扒光了,逻辑还是现成的:你们本国的军队马上就要来了,你们自己去跟他们要衣服去吧。当然了,南京军还没有干得特别的冷酷无情,对于男性苏联平民,起码留了一条裤衩,对于女性苏联平民,起码留了一条裤衩和背心衬衫,对于苏联平民里的儿童,则手下留情了,没有扒儿童的衣服(第74师没有扒苏联儿童衣服,不是因为儿童衣服穿不上,儿童衣服可以剪碎了做成棉袄,第74师没有这么做确实是出于人道精神)。于是乎,抵达伊城的苏军官兵们气恼不已地看到:三十万饿得摇摇欲坠、冻得瑟瑟发抖的平民哭喊着扑向自己,不少平民跑着跑着一头栽倒,再也没起来,因冻饿而丧命。跑到苏军面前的伊城平民们无不浑身发青、嘴唇发紫,满脸泪水鼻涕更是都已经冻成了冰晶。
苏军不得不用自己的食物来喂饱这些本国平民,不得不用自己的衣服给这些本国平民穿上御寒。反扑伊城的苏军约十五万,但被第74师赶到苏军面前的伊城平民却足有三十万,是苏军的两倍,多了三十万张嘴巴,无疑大大地增加了苏军的后勤负担。
“这些卑鄙无耻、可恶狡猾的中国人!”库利克获悉此事后七窍生烟。
一方面因为斯大林的死命令,一方面因为对南京军愈发深恶痛绝,库利克等不及后续部队全部抵达,怒火万丈地下达了攻城命令。
11月1日上午,伊城战役爆发。
苏军的攻击极具苏联风格,上千门火炮(除了几百门重炮,还有更多的中小口径火炮、迫击炮等)同时怒发神威,暴雷般的炮击声完全地盖过了暴风雪,堪称惊天动地、山河变色,原本因为空中阴霾密布而光线暗淡的伊城顷刻间笼罩在骇人的烈焰红光中,苏军阵地上火光冲天、冰雪滚动,伊城的天空随即被无数道闪电般的弹痕尾迹给密密麻麻犹如天网般覆盖了,整个天空一片暗红色,阴霾变成了隐隐发光的火烧云,乌云被撕裂,霎那间,伊城天翻地覆,每波足有上千颗炮弹组成的强大炮火以雷霆万钧之势狠狠地蹂躏着城区,全城被炸得几乎是天旋地转,“咻咻咻...”落弹破空声密如冰雹,“轰轰轰...”的爆炸声响如滚雷,全城天塌地陷、四分五裂,无数火球在城内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沸腾着、翻滚着、涌动着、燃烧着,弹落火起,一片片建筑物或被炸得七零八落、分崩离析,或在海啸飓风般的气浪中轰然倒塌,无数烟尘犹如黑色龙卷风般呼啸而起,团团地笼罩全城,地面犹如八级大地震般剧烈颤抖着,城内同时燃起熊熊大火。伊城位于西伯利亚,跟西伯利亚绝大部分城镇一样,因为缺乏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基本上本地不生产,需要通过铁路干线从东欧运来,因此非常稀缺),周围又是无边无际的森林,加上当地气候寒冷、雨雪频繁,不容易着火,所以城内大部分的建筑房屋都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