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州出发后,混编船队的六十八艘船舶平均航速达到四节左右。
由于海面上风平浪静,领航的船长和水手都是至少跑过倭国航线三次以上的识途老马,因此日夜兼程成为了可能。
十八艘战船当然是“红旗军”水师中排水量最大、装备炮火最多的,在亚洲绝对算得上船坚炮猛,其中还有九艘是加了轮桨的最新式老闸船,排水量最大的一艘当然是旗舰达到八百八十吨。
这艘战船两舷装备了弗朗机十二磅炮足三十二门,左右舷各十六门,装备的十八磅前装红夷大炮八门都在底层炮甲板,左右舷各四门。
船头和船尾炮都是有效射程比佛郎机后装跑远一倍的前装红夷大炮,船头一门三十二磅,两门二十四磅重炮,船尾两门十八磅炮。
炮口可以左右旋转九十度,这就意味着排战列线炮击之时,船头、船尾炮可以加入战团。
排水量在四五百吨之间的战船装备有所不同,火炮的口径小了一倍,数量在二十门左右,七八百吨级的战船配置的火炮都在四十门上下。
黄汉使用的战舰吨位接近八百五十吨,跟黄勇旗舰的炮火数量相当,只不过两舷四十门全部是使用子铳的后装佛郎机十二磅炮,没有开炮后需要拉回炮舱装填的前装十八磅红夷大炮。
在此时的亚洲装备了四十门左右火炮的战舰绝无仅有,在欧洲也是为数不多的一级战舰,毕竟排列战列线以绝对的火力打击敌舰是二十年后的故事。
那是在二十年后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英国人发布了《海上作战条令》,其中规定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
这就是“战列线”的由来,排列成战列开炮轰击敌船的战船自然就拥有了战列舰的名字。
后来几年英国人给战列舰分了等级,定员八九百人的一级战列舰拥有三层炮甲板,装备火炮一百门以上,排水量三千吨左右。
在亚洲发生所谓的海战还很原始,战船都是采取大船撞小船,利用火船烧敌人的大船的战法,少有比炮火轰沉敌船的战例。
双方战船大多数采取接近后出动步兵跳帮接舷战,都要在海上比试战士的个人武力和敢战勇气,依旧是面对面的肉搏战决定胜负。
欧洲的海战已经不同,火力逐渐引起重视,互相炮击是主要的战争环节,最后才是接近敌船派出步兵跳帮接舷战夺取战利品。
这时的西班牙人、荷兰人打海战时为了利益最大化,总要携带大量步兵用于夺船的接舷战,后来这种打法吃了英国人的亏,被不肯接舷的英国战列舰炮火击毁太多满载步兵的战船,导致伤亡恐怖。
现在亚洲海上力量排第一的自然是郑一官海盗集团,他现在已经改了名字叫做郑芝龙,麾下叫做十八芝。
有郑芝虎、郑芝豹、郑芝莞、郑芝凤等等郑家兄弟作为心腹,统帅着上千战船、武装商船,据说人马已经三五万之多。
郑芝龙海盗集团在崇祯元年接受大明招安,成为了名义上的大明水师,郑芝龙得到了海防游击的官身。
大明除去郑芝龙这一支亦兵亦盗的水师,还有浙江、广东、登莱、天津卫、山海关等等水营,包括黄勇的旅顺口水营也属于大明的海上力量。
只不过大明根本不注重发展海军,其实在明末贪腐白热化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办法发展海军,因为这更加不可控。
海上走私的利润丰厚而且方便快捷,掌握水师的文官武将用国家的战船为私人发财屡见不鲜。
最后国家投入的海军得不到训练沦落成为私人的运输队,遇上有实力海盗根本没有一战之力,结果就是全军覆没或者是被海盗俘获增强了海上实力。
此时的倭国还没有完全控制四大岛,本岛、九州、四国三岛基本上完成了王化,也走出了战国时代迎来了太平,北海道现在还是虾夷地,征夷大将军还在征服蛮夷没有能够完全控制那个寒冷的大岛屿。
倭国的实力有限,在万历年发动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李氏朝鲜史书则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丰臣秀吉企图吞并朝鲜被大明揍得满地找牙。
为此丰臣秀吉一蹶不振不久病死,部将德川家康趁机夺取政权,建立了德川幕府。
倭国现在的人口有可能在五百万到八百万之间,由于德川幕府已经延续三代,大名之间的攻伐已经停止,这个国家的战国期已经远去,本岛、四国相对太平,农耕得到了恢复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现在这个国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天主教的渗透和蔓延,九州岛屡屡发生教徒和幕府军的冲突,因此德川幕府厌恶西夷来贸易,乐于和大明朝往来。
这时的倭国仰慕汉文明,希望得到大明的瓷器、丝绸、布帛、茶叶、书籍等等货物,在德川幕府闭关锁国限制西夷商人的时候唯独不限制大明商贾,允许倭国和大明进行贸易。
黄汉的船队出发之时携带的食物就不多,计划中的第一个补给地就是朝鲜国隶属于全罗道最大的一个海港。
没有出现任何意外,虽然黄汉的武力足够上岸把朝鲜国的这个靠海城池洗劫一空,但是也忍住了冲动,在朝鲜军民惊悚的目光注视下,船坚炮猛大明船队用一些瓷器交换了大米、腊肉、禽蛋、瓜果蔬菜。
直到那不可一世的庞大船队远去,港口的高丽棒子才欢呼雀跃起来,他们一拥而上围着船队留下的瓷器评头论足,最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