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的魏文侯则是以大梁为都城,邺城为陪都,所以,邺城才初具规模。
但是,经过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火硝烟,华夏大地也饱受涂炭,而这个邺城,在汉高祖取得天下之后,就失去了历史意义,刘邦改邺城为邺县。
也就是说,邺城从都城一下子,就只是成为了一个县,就这样邺城就籍籍无名了一百多年,在东汉王莽乱政之后。
东汉重新洗牌,虽然大汉天下更乱更腐败了,但是有光武中兴,这一段光辉历程,也是让大汉民族又延续了下来。
在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导致天下民不聊生,又经过黄巾起义之后,汉灵帝刘宏恢复州牧制,又下令地方可以招募兵马守备各处。
在黄巾平定之时,就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之日,在袁绍之前,也就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前后,冀州牧是韩馥。
韩馥{生于年不详,死于公元191年},字文节,颍川郡{即后世的河南省禹县}人。东汉末年的诸侯,冀州牧。
韩馥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参与者。韩馥与袁绍也曾经有意立刘虞为皇帝。
当时冀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于是袁绍便用计夺取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之后张邈与袁绍的使者见面,韩馥以为是要来杀害自己的,于是他在厕所中以刻书用的小刀自杀。
可以说,韩馥是一个可悲又可叹的悲剧人物,其实这种人,那就是没有割据一方的枭雄之姿,甚至他都没有治理一方的能力,还不如回家做一个富家翁,也许能够活的更长久一些。
我们言归正文,这些东西,我们只是为大家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人尽其才,什么人你就做什么事,如果非要赶鸭子上架的话,那么只会害人害己,害家人。
介绍一下邺城,也是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么大个冀州,这么大个魏郡,为什么不用邯郸或者魏城作为都城,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结果。
而公孙续知道,他要是就想这么,正大光明的带着一千多人,去邺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公孙续把他们都装扮成商人,也不是没有风险的,因为公孙续的细作已经,为公孙续取得了一些情报。
那就是,现在邺城的大权,在沮授和许攸的手里,而田丰此人,很可惜,他已经做客邺城大牢了。
公孙续知道,等袁绍大败而回之时,就是田丰丧命之日。于是,公孙续把自己手下的一千多人,都打散分散。
而他们的目标,也不是邺城,而是冀州的三大城市之一邯郸。
邯郸市,后世的河北省省辖市,位于河北省南端。邯郸的城邑,肇起于商殷,邯郸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1993年经华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
“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华夏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传说上古时期人类始祖女娲,就在邯郸古中皇山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八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新纪元。
邯郸的城邑,肇起于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即后世的邢台},后迁都于殷{后世的安阳}的数百年间,邯郸均为畿辅之地。古本《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殷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所以,至少在殷纣王时期邯郸一名就已经出现,证实邯郸古城距后世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
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战国时,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将赵都自中牟{后世的河南鹤壁西}迁徙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军破邯郸,赵王迁降秦,邯郸属秦国,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赵国。次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张耳为赵王,都城仍设邯郸。九年,刘邦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城,富丽堂皇温明殿即建于此时。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500年之久。
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开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